地层之下 藏着神秘地球往事

江淮晨报 2021-11-15 06:26 大字

航拍半汤。

庐江矾山。

位于平顶山西南侧的中生代三叠纪地层。

紫蓬山。

大蜀山。

巢湖是人类与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泱泱岁月在这里铸刻着波澜的历史印记,不仅留下了经久弥珍的文化遗存,更留下了丰富多彩、触摸年轮的地质遗迹。

追寻地质遗迹,仿若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阅读着神秘地球往事,从中或许可以体悟巢湖独特气质的由来。

大蜀山 国内罕有的城中死火山

大蜀山是合肥城中的唯一一座绿山,被人称为“镶在城市边缘的绿宝石”。而大蜀山,还是一座国内罕有的城中死火山。

其实,远在大蜀山没有形成的侏罗纪时期,合肥这片区域是一个“断陷盆地”,是在四个断裂带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火山大都在断裂带上喷发。

虽然大蜀山历经几千万年的风雨,但它作为火山的印记还是大量存在的。特别是在大蜀山东侧的二平台处,有一川凌乱的石块在山林中时隐时现,仿若飞奔而下的石头瀑布一般。石块有大有小、形状不一,自自然然铺成一路,蜿蜒曲折着通向山顶。

这川“乱石”就是火山岩瀑布,它还有个“学名”:橄榄玄武岩。据考证,这是当年火山最后一次漫溢的岩浆,沿着地表斜坡倾斜而下,经冷却后形成了固体岩石,再历经风化破碎之后,形成了一条自火山口而出的、散铺地表的石块流,被形象地称为“火山瀑”。这也是目前大蜀山上保存比较完整的火山活动遗迹之一。

别小看这橄榄玄武岩,在地质工程师的眼里,它是产生蓝宝石的石头。还有人将它视作破解大蜀山身世之谜的“密钥”,它也见证着合肥地域的源远流长。

大蜀山顶还遗留古火山口,虽饱经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辨。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大蜀山上有两个圆点,那就是两个火山口,主火山口位于现在的主峰处。此外,大蜀山上还保留了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岩,连难以发现的火山颈也能找到。

说到了大蜀山,说到了“身世密钥”,就不得不提“大蜀山钥匙”的传说故事。

相传当年三孝口街心有块红糙石,其下藏着大蜀山的钥匙。若能拿到此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内的金银财宝。不知是何年何月,有一贪婪之人,竟悄悄撬开红糙石,盗走了大蜀山的钥匙。

这贪婪之人赶到大蜀山,将红糙石随手往山上一放,果然听到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蜀山门顷刻开启,万道金光从山门内射出。与此同时,山洞中传出“哞哞”两声巨吼,随之蹿出两条金牯牛,一牛直奔东南潜入巢湖,一牛直奔西南潜入深山。

又过片刻,大蜀山重又发出两声巨响,山门瞬间闭合。盗宝人惊慌失措之中,竟将大蜀山钥匙丢于山门内。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大蜀山内的无尽宝藏也就长眠山中了。

合肥真的掩埋着无尽宝藏吗?开启宝藏的“金钥匙”藏在哪里?惊险刺激的传说一笑而过,而今天高速发展、创新腾飞的合肥,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半汤温泉 如孪生姊妹的冷热双泉

属于合肥的标签很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但它还有一个身份,你或许还不太清楚:中国温泉之乡。

提起合肥的地热资源,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半汤温泉。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温泉之一,半汤温泉有着与他处最为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两口泉眼,一为烫泉、一为冷泉,两泉汇合为温泉,冷热过半,故而取名“半汤”。

半汤温泉历史悠久,《隋书·地理志》已有记载:“襄安县有半阳山,山有汤泉,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为半汤。”《明一统志》则记载:“山有二泉,一冷一热,合流其初,冷热仍异。数里之外始相混。热自冷泉(出),触热则亟回。”清康熙版《巢县志》也记载了半汤温泉,并将其作为巢县十景形胜图之一,配有精美的插画。

半汤温泉溢出区域主要集中在半汤河中段,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狭长地带。温泉由地下源源涌出,在地温、地压的长期作用下,获得了地层深部传导的热能,水温可达到55℃-62℃,属于高温型矿泉水。而冷泉水温18~23℃,日流量近1万吨,国内罕见。

与此同时,半汤温泉还获得了溶解于泉水中的各种元素,比如:钙、镁、钠、钾、锶、锂、锌、硫酸根、碳酸氢根等。其中,放射性氡、偏硅酸离子等达到了国家矿泉水分类界限标准,对50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特别是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病的疗效最佳。

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凡抱疾者饮浴此汤,无不效验。”男女老少,在此浴后,无不有“忧如肌骨换”的轻松快感。难怪古人称誉半汤为“九福之地”。

早在隋朝甚至更早些时候,半汤附近的人便以石砌池,引聚泉水用于沐浴。晚唐诗人罗隐也曾来此泡浴,写下了“饮水鱼心知冷暖、濯缨人足识炎凉”的诗句。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半汤温泉千百年来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1938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回巢湖老家,慕名前往半汤泡温泉,见仅有一道短墙隔挡水池,而且还没有女浴室,便捐资2000块兴建半汤浴室。不到一个月,十二间砖木结构的浴室就落成了,六间为男浴室六间为女浴室。将军还言明不收浴资,无论贫富贵贱在此沐浴一律平等。

至此,半汤第一次有了名副其实的浴室,巢县也第一次有了女浴室。也正是从此之后,半汤温泉才真正为世人所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前,半汤成为国内温泉疗养度假的胜地,从普通百姓到劳动模范、战斗英雄,都慕名来半汤疗养和旅游,一时享誉全国。

关于半汤温泉,当地还流传着一段凄美的传说——冷热泉是源于一对姐妹,姐姐因为情伤纵身跳入清泉中,从此,这眼泉水变得冷冽无比,即使夏天也蚀骨冰心;妹妹得知之后,也含恨跳入另一口泉眼,此后这泉水变得热烫宜人。

经过代代相传的口头传承,如今,半汤温泉形成的传说已经作为民间文学,被列入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悠讲述着属于这里的故事。

地热,很多人对它的概念就是温泉,实际上,地热资源已在发电、采暖、养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地热水更可做医疗热矿水和饮用水。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合肥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共六处,分布在庐江县、巢湖市、肥东店埠镇和滨湖地区。

为什么合肥地热资源丰富?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的波状平原地带,区内岩浆岩活动频繁。同时,地热资源均分布于巢湖周边,在构造上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的交汇处,也为地热资源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目前,合肥滨湖新区已“尝鲜”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项目,是长三角地区单体最大的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冬季,通过地下管道获取土壤中热量为室内供热;夏季,把室内的热量通过系统管道排入大地中,为室内供冷。

紫蓬山探寻恐龙横行的侏罗纪时代

肥西西部有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北九华山,素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这里不仅有诸多名胜古迹,更有侏罗纪时期的遗迹。

其实早在大蜀山形成之前,地处肥西的紫蓬山已逐渐成形,大约是在6500万年前。

时间继续前行,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秦岭、大别造山运动开始了,地处六安凸起带上的紫蓬山一线,地壳不断抬升,埋没地下的侏罗系碎屑岩地层隆起了。

网友“浮山雨”用诗意般的语言描述了这一过程:隆起的在风化。那渐渐露出地表的积淀和堆垒,加过温的,必然俊秀;过压的,必然成岩。但是,这还不够。抬升,必然要抖落身体,于是构造作用来了,删繁就简着岩层。隆起,必定要奇峰秀坡,于是风剥雨蚀作用来了,去软存硬着山骨——这是地质差异风化,陡峭的崖壁必定是骨头硬的长石石英砂岩,平缓的洼谷坡地必定是软弱的泥质砂岩。

于是,一座风骨别致的紫蓬山横空出世,东西向卧在合肥盆地的西南缘。

几千万年过去了,紫蓬山内的侏罗纪遗迹依然可循。2011年,紫蓬山与大蜀山“携手”打造了省级地质公园,其中,紫蓬园区对发育完整的侏罗系岩层进行更好地保护和系统展示,让人们得以探究恐龙横行时期的神秘地球往事。

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的相关文献显示,紫蓬山地质园区内分布有三条重要的层型地质剖面遗迹:下侏罗统防虎山组层型剖面、中侏罗统圆筒山组、上侏罗统周公山组,不同剖面各自含有伟晶岩、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含砾泥岩、片岩等。其中,防虎山何老庄、巨新附近设立了代表合肥地区早、中、晚侏罗世地层的标准层型剖面。

当然,这些专业术语对普通人来说太过深奥,不妨到紫蓬山实地走一走。

圆筒山西坡凹中的神仙洞,是紫蓬山后期的风化杰作,它由两组张性裂隙切割交叉而“搭棚”,再经风雨剥蚀而成;西庐寺东南侧的仙人洞,有东西两个洞口相通,古意多趣,这是构造、风化、冲蚀作用共同的结果,是江淮大地不可多得的岩石洞穴景观。

还有千姿百态的奇石:国师岭脚下的蟾龟石,是自然抛落的两块砂岩,一个酷似乌龟、一个形如蟾蜍,“均天然刻划,非人工能为者”;环山路旁的巨螯石,如一只巨蟹正张伸出一对大螯,这是一块庞大的砂岩坐卧坡地……

平顶山古老地层讲述地球年轮故事

1965年,人们在巢湖市北郊修建公路时,发掘出一块鱼龙化石。经过古脊椎动物学家鉴定,这是中国迄今论述的鱼龙中最早出现的一属——它是一种小型鱼龙,身长约0.5米,头是三角形的,眼睛大而圆,嘴里还有许多异型牙齿。巢湖鱼龙的发现,在演化和分类系统上意义重大。此后,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马家山一带调查时,又先后发现了几块巢湖龙化石,巢湖的地质资源自此为全国所知晓,并在国际地质学术界引起轰动。几十年后,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童金南带领着一批“精兵强将”,来到距离巢湖约2公里左右的平顶山、马家山一带。他们发现,这里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出露完整,层序稳定,沉积环境标志明显。特别是位于平顶山西南侧的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完整保存了距今2.5亿年到1.9亿年间的地球生物复苏的丰富信息,拥有菊石、牙形石、鱼类、双壳类、爬行类以及大名鼎鼎的“巢湖龙”等多种化石,是世界上罕见的早三叠世海生脊椎动物群。据介绍,平顶山中生代三叠纪地层的优势明显:化石丰富,不仅发现了关键的菊石和牙形石,还有丰富双壳类以及鱼类、爬行类等化石,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重要化石产地;发现了三层黏土层,根据黏土岩里一种矿物质——镐石,可以确定地层的绝对年龄。就这样,平顶山上的地质遗迹成为了巢湖流域耀眼的明珠,见证着这片地域的渊源历史,讲述着地球的年轮故事。

庐江矾山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矾矿产地之一

庐江东南有矾山,虽然并不高大,却拥有丰富的矾矿资源,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矾矿产地之一。

据《矾山历史资料》记载,矾山的采矿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当地人都说,矾矿的发现还有一段传说故事,与班氏兄弟大宏、二宏有关。

据说,班大宏、班二宏兄弟是江南人,因逃荒避难来到了庐江,落脚于群山环抱的坳冲中,靠乞讨度日、饮溪水解渴。一日,兄弟俩听说山上有野果,攀山越岭爬上了矾山,栖居于一个巨大的洞穴内。

这天,兄弟俩从洞穴中凿了几块石头,在洞外垒砌了一个锅灶以便煮熟生食,却发现灶石上闪耀着晶莹亮光。他们从灶石上敲下一块石头,舔了舔又涩又苦,随手扔到一旁的水凼里,浑浊的黄泥水变得清澈见底。他们又敲下一块石头,投到另一处水凼中,结果也是一样。

原来,灶石经日晒、雨淋、火烧,天长日久就变成了明矾,石头生出的晶粒居然能净水,一传十,十传百……于是,矾矿开采起来了,明矾冶炼出来了,从起初的净化水质,入药治病,到后来做工业材料配方,一开采就是千百年。矾山出矾,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为了纪念班氏兄弟,后人把他们曾栖身的石窿称为“叫化窿”,并尊称二人为明矾始祖“开山公”,立庙供奉。如今,“叫化窿”仍横卧矾山,像一条沉睡在山底的巨龙,长约280米、高约4米、宽约3米。

靠山吃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不断地开采矾矿,人们群涌而至、矾窑遍地开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窑民居住的自然村落。

去过矾山的人,可能会对一处险峻陡峭的“大照壁”印象深刻,约五丈余高,壁顶及四周树木茂盛、杂草丛生,壁的四侧一经阳光照射便折射出道道霞光。走近壁身,可清晰看见排排松桩;壁东三丈余高处,还有一根人工钉进去的树桩,当地人称为“生死桩”。这些都是古人采矿留下的印记。

千百年来,矾山人用一辆辆独轮车将煅烧出来的明矾从山里推出,运送到几十里外的水运码头,换回油盐酱醋生活必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辙痕清晰可见,见证着岁月的荣枯。

是的,矾山采矿历经着潮起潮落。

宋朝年间,矾山属于无为军,官府在此专设昆山矾场,严格控制明矾产品。1083年,无为军的矾课有150万斤,官府在此设官收矾,低价收、高价售、获巨利,并严禁矾产私卖。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矾山在宋朝曾跻身于全国五大明矾产地之列。

元朝时,庐江矾产量在全国7处总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征课亦最多。据文宗天历元年记述,庐江矾课定额已达2400锭。明朝之后,庐江矾矿日渐衰落,清朝之后产量更微,且矾价低,窑户困难无人过问。

新中国成立后,矾矿获得了新生,称为全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是国家化工部领导的全国18座重点化学矿山之一,顶峰时数万人在这里工作、生活。2001年,矾矿因市场因素经营困难,全面停产,“叫化窿”“大照壁”“生死桩”“八大窑”“千年独轮车辙”等已成为沉默的遗迹。

今年年初,合肥产投、滨投及庐江县矾山镇三家单位“头脑风暴”,一个关于庐江矾山片区的文旅项目“横空出世”——5.16亿的资金注入15万平方米的矿区安居工程。紧接着,环巢湖综合治理的2.64亿资金又投入到这里,开启庐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一标段的建设。

此外,还将计划投入近25亿资金,在这里打造矾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研学基地等项目,并围绕这里的“富硒”资源做足一系列养生文章。

尘封20年的遗产,正在变为发展的资产。

晨报记者 王靓/文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博/摄

新闻推荐

陪伴是最奢侈的温暖 盛夏的温暖从来都不在阳光里,而是藏在少年的心中。 题记

那年盛夏,知了正在树上千篇一律地叫着,熔炉一般的班级里,“祖国的花朵们”蔫的蔫、折的折,无声地抗议着学校的午读活动,沙哑的...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