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丁汝昌“葬身之地”究竟在哪儿?

大江晚报 2014-07-21 20:20 大字

丁汝昌当年的“葬身之地”究竟在哪儿?据史实记载,丁汝昌殉国后,尸体的确被运送回老家,葬在现无为县严桥镇北2公里处的沈斌村小鸡山山顶,其夫人与其合葬在此。村里的长者说,其实老墓就在新墓的旁侧,当年丁汝昌自尽后,尸体被朝廷送至吴淞口,其家人前去将尸体接回老家,葬在了小鸡山。

为什么丁汝昌出生在庐江石头镇,居住在巢湖汪郎中村,死后却葬在无为严桥小鸡山呢?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史学博士翁飞告诉记者,丁汝昌做官以后,因为姓犯地名,算命的说“丁(钉)不在庐(炉)”,所以就举家搬到巢湖去了。丁汝昌是非常讲究风水的一个人,他的墓地,在他生前就请算命先生看过了。丁汝昌墓地是块风水宝地山。墓地的南边,是小鸡山;北边,是黄米山,小鸡吃黄米,饿不着,是个“活龙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丁汝昌死后葬在无为严桥小鸡山。

只不过,现在老墓已经无迹可寻了,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丁汝昌的墓地遭遇了一场“浩劫”。

村里老人回忆盗墓见闻

上世纪50年代末,“开荒大生产”之风盛行,丁汝昌的墓地被下令挖开。1959年农历八月十七那天夜里,一伙人悄悄来到山头,将丁汝昌的墓翻了个底朝天。“那时叫沈斌大队,队里有支突击队,盗墓这件事儿就是突击队干的,但盗墓的人现在都已去世了”,张方友老人说,当时自己20来岁,是突击队里的会计,队长看他年纪最小,怕被吓着,就让他留在大队里煮白米饭,“犒劳”这些盗墓回来的人,“那时正值饥荒,有白米饭吃是很难得的,但是盗墓的人会一人发一斤白米”。

而对于当晚盗墓的一些细节,老人们的说辞大多一致,但也有差池。比如针对墓是怎么弄开的,就存在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炸开的,有说是撬开的。“当时没有水泥,墓地是用糯米稀和上石灰砌成的,那些年天气干旱,墓地都裂开了缝,他们才好撬开的”,张方友老人坚定地认为事实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突击队出发时,他看到队员们只带了铁锹、铲子等工具,并没有什么炸药。

而细节中没有争议的,就是棺材被打开后所呈现的情景。83岁的方千炉老人回忆道,那个棺材板足有十几公分厚,是用上等杉木做成,这种木头很重,当时盗墓的一伙人抬了半天,都没把棺材抬起来。但就在棺材盖被打开后,里面的景象让大伙惊呆了:丁汝昌的尸体还没腐烂,脸还可以看清楚,而且口中含着一颗宝珠,身上穿着唱戏一样的衣服,但从其嘴里拿出宝珠后,尸体的脸就立马黑了,棺材里的衣服一拿出来,也就粉化了。但棺材里究竟有多少宝物,老人们因为不在现场,都不得而知了。而丁汝昌的尸体当时被挖出后,也就在墓地附近的池塘边一把火烧掉了。

对于从墓里挖出的宝贝,张方友老人则有很深的记忆。因为宝贝当时都放在大队里,记得有像牌九一样的玛瑙,还有珍珠,张方友还记得些许宝贝的颜色和形状。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大伙儿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值钱,放在大队里都无人管无人问,甚至掉在地上,他们还嫌走路碍事。“那年到了腊月,要打扫卫生,大队让我把这些东西清理掉”,张方友说,当时他想都没想,就拿着一脸盆的宝贝,径直往屋顶后头一倒,就这样简单了事了。“当时如果随便抓一把放到口袋里,那现在就不得了了”,张方友回忆这事时,常常这样打趣道。

寻到棺木做成的条凳

尽管棺材中的宝贝都被“糟蹋”了,但有一样物件却被保留了下来。在与记者的攀谈中,张方友老人突然间想起,前段时间与老友汪其根喝酒聊天时,意外得知汪家还保留着一条当年用棺材木做成的条凳,“这些凳子后来扔的扔,丢的丢,可能这是唯一留下的一条了”。

为了让我们看到这件“文物”,张方友不嫌麻烦,说可以带我们去汪其根家一探究竟。汪其根家位于离小鸡山不远的汪家店村,一行人在路边下车后,走了一段羊肠小道,来到一户农家院子,汪老的媳妇当时正在吃午饭,她告诉我们老人在外头打麻将还没回来,听说要找一条棺材木制成的条凳,不清楚情况的媳妇立即给公公拨了电话,让他赶紧回家一趟。

十分钟后,82岁的汪老汉回来了,张方友见到老友很高兴,用满口的方言向他说明了记者一行的来意。汪其根听了后,莞尔一笑,立刻叫孙子去把家中的“古董”找来。不一会儿,孙子提来一条破旧的条凳,“扑通”一声放在了家门口前的空地上。

“这就是当年用棺材木做成的”,汪其根告诉我们,当时他在突击队里当“副支”,但由于当时腿脚受伤,并没有参与盗墓的事情。他回忆道,当时大队找村里的木匠,将棺材木做成了好几条凳子,眼前这条凳子的宽度就是棺材板的厚度,而且只有凳面是棺材木做的,凳子的四只腿是“嫁接”了别的木头。

“看,杉木就是这样的”,为了让记者看清上等木头的材质,汪其根从屋里拿来了一把斧头,在凳子边缘削了一小片木屑,拿给记者看。只见外表老旧的木头内里,却是十分新鲜的黄褐色,记者拿起木片闻了闻,正如汪其根所说,有股淡淡的木香味。“这底下还可以看到一点红漆”,汪其根将凳子竖起来,果然凳子的背面还留有些许深红色的漆,“这就是当年棺材的颜色”。看似不大的一条凳子,大伙儿试着抬了抬,没想到非常沉,要很费力地才能拎起来。汪其根又拿出家里的杆秤,细细一称,发现瘦条的凳子竟重达12斤,“去掉四只腿的重量,这条小小的棺材板就有10斤重”。

“要不是我保管得好,这条凳子也没了”,汪其根和张方友回忆道,当时棺材木做成了几条凳子后,就放在大队里用,开大会时都会派上用场,但后来沈斌大队分成了几个生产队,凳子也被分掉了,后来大家用着用着也就扔了,汪其根说只有他还有心留着,因为这就是一件文物,一段历史的见证。

新闻推荐

女子感情受挫欲轻生 焚烧棉被打开煤气罐

本报讯  日前,在无为县蜀山镇,一名中年女子在男友家反锁大门后,焚烧棉被、打开煤气罐欲轻生。蜀山派出所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施救,及时排除了险情,使已重度...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