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找惬意的农耕模式

江淮时报 2014-04-25 09:11 大字

本报记者曹昱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如何探索成熟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日前,安徽省各级政协委员也围绕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出了许多嘉言良策。

“大户时代”的三农

无论是前几年兴起的农民互助合作社,还是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闪亮登场的“家庭农场”,都意味着农业耕作已进入大户时代。

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核心多为村中的科技能手与种养大户,而农庭农场则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过去一户人种植3-5亩地已很了不起,现在采用机械化种植,一户人种植数十亩甚至上百亩庄稼、果树,养殖过千头牲畜已经是小儿科。

但由于这两种模式出现时间尚短,一些操作细节上,尚有待细磨之处。合肥市政协则认为,资金周转困难是目前 “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家庭农场主体资金实力不强,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还不能进行抵押,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实力更弱的农场出现了建设速度慢、管理跟不上的问题,直接导致承租的土地部分闲置,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合肥市政协建议政府优化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基础设施农业项目、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土地保险全覆盖,降低种植风险。

合作社与家庭农场这两种形式虽在经营主体上有差别,但在操作过程中都必须依托土地流转来运行。省政协委员秦煦认为安徽省当前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即:一是土地流转以租赁经营为主;二是流转期限短。这两大问题共同制约了农用地效益的发挥。

秦煦委员建议要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恰当选择土地流转形式,重点发挥集体推动型流转的长处,遏制其短处;建立镇、县、市等各级土地流转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 (如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土地保险服务机构)等。重点探索集体推动型流转中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股田制)、土地流转信托等形式,把土地流转与农村金融(如建立土地银行)结合起来,把从事现代农业企业所需的附属用地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可以选择有实力的经营公司,流转规模根据公司实力和项目盈利能力确定,同时以信托托管托底,以农业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规避风险。

精做“特色农业”名片

长丰草莓、大圩葡萄、怀远的石榴、涡阳的苔干……,一批农业特色品牌正在走出安徽,成为一批响当当的安徽农业经济名片。 所谓特色农业,适合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以及民俗习惯、地域文化等社会环境下培育起来农产品,因具有独特的市场潜力、较好的成长性,容易形成品牌效应。

合肥市民建认为,安徽省可把特色农业经济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的战略步骤,在制定全面的惠农政策的同时,集中一部分力量,向农业特色产业倾斜。以带动全面提升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

合肥市民建指出,安徽省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农业特色产业布局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本地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实现最优区域发展最优产业。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调整“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改变“一乡(镇)一业”规模不大、“一村一品”实力不强的现状,提高特色产业的优势地位。

合肥市民建还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一是在培养特色农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一批成长型、特色型、外向型的龙头企业集群。要引导资本向农业特色产业领域流动,促进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求得高效益。要进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管理,实现专业化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要针对特色产业,引进特色产业的专门研究机构,建立科技咨询服务队伍,开展市场化的信息和科技服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兴农。三是积极开拓和培育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要不断拓展销售领域,建设好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好联销网络,在大中城市建立直销、代销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战略的有利时机,提高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能力,让“安徽土特产”叫响国内,走向世界。

物联网上忙生产

“如今不相信科技真的不行,自从安装上农业物联网后,我养青虾比以前轻松多了,再也不会为水质调控和防缺氧而犯愁了。 ”宣州区养贤乡仁义村宣科青虾养殖基地的老板姚成合,一聊起物联网这一时髦话题,这位年轻的农民的话匣子就关不住。

“农业物联网”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模糊的概念。姚成合也很乐意带着有兴趣的人去他的机房“现场演绎”:他熟悉地操纵鼠标,电脑界面上随即出现几个正在移动的视频画面。

“这些都是安装在塘口四周监控器拍摄到的,通过它我足不出户就能知道整个塘口情况。 ”

“不仅如此,各个塘口的水温、水位、溶解氧浓度和PH值,轻松点击一下便能一目了然,尽在我的掌控之中。 ”姚成合兴高采烈地说。

“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的一项新课题,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是一项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比如青虾养殖,管理是关键。安装物联网的最大好处就是便于对虾池实时监控,对水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以及方便科学投喂饵料,做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智能化管理,从而达到节本增收之效。 ”宣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姚勇认为。

对这项新生事物,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赵韩作过一次深入调研。他说,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应改变目前“政府搭台唱独角戏”的状况,建立“政府引导、企业牵头”的运作模式。对于那些有生产实践需求,有研发意识和能力的企业,政府可以在技术引进、消化、集成、吸收、转化等方面,对企业物联网的建设给予帮助。现阶段政府资金的投入要起到撬动作用,要调动参与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试点成功后企业可以采用“以奖代补”、“产品认证”、“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反哺”企业,以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氛围。

鉴于目前农学专业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之间存在的知识不能衔接的现状,赵韩同时建议在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培养一批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赵韩建议在设施农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参数调整,逐步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专家平台,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种出来还得卖出去

日前,省民盟就安徽省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做了一次深入调研。他们发现,安徽省多数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的内容侧重于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找不到有效抓手,这样的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对农户,尤其是农村的精英阶层缺乏吸引力,最终农民往往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不顺畅,如安徽省大白菜、西瓜的销售几乎年年都存在难题。

省民盟认为,由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下,农业信息得不到及时传播,农村各市场沟通闭塞,造成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流通成本过高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缺乏专业化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仅间接拉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省民盟建议:一要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要落实机构编制、财政保障、经费支持、项目支撑等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解决突发性事件能力,与农民打交道的亲和能力。有条件地区可选择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二要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基本原则,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农业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人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科技人员为农户提供统一服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破解农户分散经营制约。

三要完善农业经营性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形成新型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切实解决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供销合作组织、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部门要支持企业联企担保,开发融资新产品;加强农业保险,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农业物联网,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四要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依托安徽农网等现有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农村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机社会化服务、“三农”呼叫中心等专业信息平台,为农业农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依托电子政务,逐步建立涉农“一卡通”服务平台,实现财政专网互联互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推进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服务促进“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山水画卷中耕作

江南水乡里触动人心的小桥流水、徽派建筑的高壁飞檐,成片的荷花让你目不暇接,如同置身于山水画卷中。这就是位于合肥包河区烟墩街道的牛角大圩,作为安徽省投资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它在去年十一期间开门迎客后,就吸引了合肥不少的市民去休闲度假。这里四季有花、四季有果,为合肥市民在环巢湖周边增添了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由于都市农业与城市的关系很密切,有时候会繁衍成一种文化旅游,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例如现在的农家乐采摘旅游方式,它所带来的收益比一般的大田收益高很多。实现农业和非农业的融合,农业和城市的融合。葡萄种植是牛角大圩的重要农产品之一,结过品种筛选、有机种植、控产保质等精细化操作,合肥市民们不仅可以品尝到优质葡萄,还可以亲自过来采摘,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农家乐。

除了葡萄,牛角大圩还有被称为水果皇后的蓝莓、百果之王的奇异果、油桃等等,市民任何季节来采摘,都有水果可以让你品尝。作为都市农业的代言之一,牛角大圩正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规划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带动区内富余劳动力就业,还为合肥市民打造了一片休闲旅游好去处。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牛角大圩内的果园在周末时每天迎来1000多游客。

虽然牛角大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之相比,安徽省各地的大多数农业观光园,却多缺乏自己特色,让人难以记住。近日,省政协委员林敏提出,安徽省的休闲、旅游农业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很多项目都是盲目无序开发,农业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导致特色不明显,游客不够满意。

林敏表示,很多休闲农业仅停留在家庭式低层次水平上,规模小、效益低,文化含量不高。由于起步晚,在政策制度、行业管理上也不到位。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及背景与安徽省极为相似。 ”在林敏看来,台湾发展“精致农业”的经验可以运用到安徽省的休闲农业上来。他建议,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吸引外来投资,并可以通过举办单身旅游联谊会、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来提升知名度。休闲农业还要强化乡土本色,开发出有“讲究”的乡土产品,来适应游客的需要。近年来,庐江县汤池镇农民大力发展“洋鹅”养殖成规模,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

合肥市大圩镇特色农业力促农民增收。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

新闻推荐

破解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中问题树往哪里栽、如何栽?

本报记者周晓东“安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国家林业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和推进的建设生态强省的合作协议,即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到目前为止,项目已...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