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交会成现代农业“风向标”有机饲养、注重质量的产品受“热捧”;三天揽金200亿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0-09-28 13:12 大字

[摘要]有机饲养、注重质量的产品受“热捧”;三天揽金200亿

本报讯 9月26日,2010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顺利落下帷幕,本届农交会吸引省内外795家企业、1006位客商参展参会,签约项目项目85个,合同金额达214.7亿元,取得明显成效。借助农交会这一平台,安徽农业展现出了创新、开放、崛起的姿态,农业产业化得到升华。新消费观“倒逼”农企转型

9月24日,农交会展厅,来自合肥市芙蓉社区的胡大妈在一个土鸡蛋展台前止住了脚步。

“土鸡蛋,九毛五一个”,参展商热情地介绍说。 “哟,”胡大妈长嘘了一口气,“这价钱可比市场上贵多了! ”“不一样的,我们这可是土鸡蛋,高锌高钙……”听闻此言,原本犹豫不决的胡大妈顿时下定决心,一口气买下50个土鸡蛋,“贵是贵点,不过,最重要的是吃得健康。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吃出营养吃出健康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农产品为人们追捧。这不,农交会上,诸如九毛五一个的土鸡蛋、30元一斤的黑猪肉、17元一包的野山菜等土特产品,虽价格不菲却率先脱销,成为明星产品。为迎合老百姓这一消费新观,农业企业各展拳脚,在产业转型上费尽心思。“绿色食品”、“生态野味”、“无公害品种”、“有机产品”等粉墨登场,成为农交会上一道靓丽风景,这也正是本届农交会12万人次参会的引力所在。除了讲究绿色、生态之外,来自北京华联的采购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超市在农产品采购中还格外注重把好质量安全关,这让不少农业企业在质量上下足功夫。记者在展会上发现,一种名为“徽名山”的黑毛猪产品在每份肉品上都印上了一串追溯码,通过追溯码,消费者可以了解到这头猪何时出生、何时被宰杀、有没有生病史等详细信息。这种有机饲养、注重质量的理念引得消费者驻足,也受到外国宾客亲睐,两位来自波兰的客商听完介绍后主动向这家企业索取了详细资料,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安徽省农产品走向世界

农交会上还设立了一个特别展区,在这里,来自台湾的火龙果、金杨桃、葡萄柚、丰水梨等鲜果争奇斗艳,这便是台湾展区,它们和巢湖市展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竞相呼应,谱写出安徽省农业走向合作与开放的华彩乐章。

记者采访获悉,安徽省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区域特色明显,特别是粮油、畜牧、果蔬、渔业、生态等主要农业产业与台湾农业互补性强,而台湾农业在农业人才培养、经营管理、农业科技、品种、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均有可借鉴之处,皖台农业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局面。去年以来,农业部和国台办先后批准在安徽省和县、庐江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构筑了皖台农业合作平台。为此,农交会上,寻求与国外及港台企业的合作成为一个新亮点,本次安徽省与国外及港台企业签定投资项目14个,投资额达54.5亿元,这些项目或将成为现代农业的辐射点和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新基地。

在安徽农业引进来的同时,许多非洲和中东欧国家也迫切希望安徽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去当地发展,带动当地农业成长。会展上,一家企业用800多只新鲜砀山梨摆出了一幅世界地图的新颖造型,企业负责人如此解释这个pose:“砀山梨拥有最好的口感和品质,我们不仅要让砀山梨走出安徽,更要让它走向世界。 ”与此对应的是,农交会上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农业合作论坛”正奏响了安徽省农业走向世界的强音。

三天“吆喝”揽金200亿

而以会引商,以农招商则是农交会的根本宗旨。

据统计,三天来,省内外共有795家企业、1006位客商参展参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家级龙头企业等资深大腕。这为农业招商引资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各地纷纷组成招商引资小组,精心筛选推出一批农业重点项目上会“吆喝”。交易会期间共签订投资项目85个,合同金额达214.7亿元。签订贸易订单294份,贸易额达24.5亿元。到会观摩和采购人数达12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1492万元。

目前,安徽省正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通过农交会这个平台,安徽省农业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诚如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所言,“我们要将农交会打造成永不落幕的盛会! ”

(本报记者张玉芳 实习生孙鹏)

新闻推荐

养鹅取肥肝 形成产业链

4年的发展,年产肥鹅30万只,资产达到2600万元,并带动658户养殖户一同致富。本月初,位于庐江县郭河镇的安徽天歌鹅业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法国朗德鹅养殖和深...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