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学校教师有序流动起来
近些年,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安徽省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布局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当前整个农村社会的现状及其常住人口的构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不少新困难和新问题,亟待引起政府重视和解决。
■本报记者周晓东
省政协委员梁健殷日前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安徽省教育资源的分配,如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城乡学校之间差距大,不均衡。 “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被层层抽调‘扒皮\’,特岗教师比例逐年增大,新进的教师门槛又较低,素质难以保证。 ”梁健殷呼吁,今后安徽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特別是边远贫困乡村学校的投入,鼓励和推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并实施城乡学校教师的有序流动机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脱产或半脱产,以及远程化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记者了解到,梁健殷委员的建议引起了省教育厅的重视,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倾斜力度。同时,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安徽省城乡学校教师有序流动工作也正在积极有效地推进。
县域内教师交流迈新步
据省教育厅介绍,这方面的重点是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由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省教育厅抓点带面,积极推进改革。铜陵、亳州、黄山、淮北、宿州等市一些县区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教育部还将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合肥市肥西县确定为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新政让教师流动更畅通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平衡,2015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实施办法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在县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总量、职称岗位总量内,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编制配备和岗位设置,促进教师编制、职称随教师交流而流动,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
乡村教师交流政策再发力
2016年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构建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推动交流轮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现阶段县(区)重点推动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城区重点推动优质学校校长教师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校长教师向村小、教学点交流轮岗。
《实施意见》还明确:各县(市、区)每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应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级教师职称,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城镇学校新任教师1年试用期满先到乡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2015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35273人,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0.7%,其中校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20%。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记者还获悉,安徽省自2013年以来,通过“跨市支教、市支持县、县支持乡”,从市、县(区)城区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的学校选派了4024名骨干教师,赴全省31个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支教工作,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受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2199所,有力推动了 “三区”受援县(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本报记者 袁家权 摄
新闻推荐
老前份旧址。有这么一个地方,名字透着点儿古怪——前份,它位于合肥包河骆岗社区的东北角,被十五里河的支流许小河贯穿而过。据说在元末至正年间隆贞始祖九华山老田吴氏准备举家迁肥。经多次考察后在...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