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身残志坚笑面人生双手编织幸福生活

肥东晨刊 2016-10-26 00:00 大字

○墙上满是他记录下来的生活常识 ○手机成了好伙伴 ○帮人充话费在古城镇有一位高位瘫痪的残疾人,命运的捉弄,让他打小就落下了瘫痪。然而,他却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笑对人生。

在一个秋日绵绵细雨的日子里,记者跟随古城镇塘庄社区包村干部和社区两委部分同志组成的送温暖小分队一道,来到社区中的孙湾村民组王传新家里,看到了这位被群众誉为“笑面青年”的王传新本人。

在一阵清爽的笑声中,记者一行走进建成不久的屋内。整洁的床单,被子叠得很整齐,所有物件都摆放得十分有序,一旁的书桌上,连翻旧的书籍也都秩序井然……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记者丝毫看不出这里住着一位高位瘫痪的残疾人——只见书桌边的一条长凳上,坐着一位身体孱弱的年轻人。社区主任李勤告诉记者,他就叫王传新。

打小落下瘫痪

回忆往事,常是一种变相揭开伤疤的痛苦过程,可在王可正、徐永粹夫妇看来,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33年前的六月初十,那天中午从田里回家,夫妇两人发现已经7岁大的爱子王传新出现抽搐、发烧症状。情急之下,夫妇两人只好东挪西借一些钱物,带着孩子前往省城。孩子得的是乙型脑炎,在住院的18天内,同病房的病人先后有4人没有抢救过来,自己的孩子尽管保住了生命,却遗憾留下终身残疾这一不容更改的事实。当时,有不少亲戚好友都劝夫妇两人,放弃孩子。然而,夫妇俩咬定牙关:“就是沿街讨饭,也要为孩子填饱肚子,让孩子活下去。”回忆当时情景,徐永粹的眼眶湿润了。

坚持练习抄写

在和王传新交流时,记者留意到在他的周围,有几个旧物件比较特殊:一本没有了外壳的字典、一辆老式的轮椅、几个手抄的笔记本、一台廉价的收音机。王传新说,这可是他的全部家当,也都是他的心爱之物。

王传新告诉记者,自从身体得病之后,他只能“蜗居”在家,什么事也做不成,见到同龄的孩子们个个背着书包上学,自己打心里羡慕。王传新说,可能是自己从小就比较聪明的缘故,自打父母给自己买了一台收音机之后,自己对广播上播出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把一些生活上应该注意的细节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可尽管这样,还是不能把听到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心里仍然感到不足。于是,王传新产生了学习写字的念头,他把想法告诉已经上学的弟弟妹妹,在他的坚持下,就有了眼下这一本已经翻阅得不成样子的新华字典。尽管自己只有右手能在颤抖下握住笔,他依然坚持一笔一画进行练习。

在家中的墙壁上,记者看见他贴着的记载下来的一些日常保健健和和营营养养方方面面的的手手迹迹,,字字写写得得十十分分工工整整,,很很难难想想象象就就是是这这样样一位高位瘫痪的残疾人,是如何克服没有老师、没有资料,全凭在广播中收听到的“临时”语言,记载下每一个单词,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坚持。在桌上的手抄本上,同样记载着33年来,王传新一笔一画书写下的学习轨迹。

减轻父母负担

在王传新的房子内,还有两个凳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王传新的移动辅助器,每当父母到自己床前送水送饭,自己就会慢慢挪到饭桌上,用餐,然后再慢慢挪到书桌旁,继续自己的“创作”。

有一次夜晚,因为白天喝水多了一点,王传新没有惊动父母,而是自己想从床上挪到小凳子上,前去方便,可能是自己当时太心急,没有注意到凳子离床比较远,一下子跌下床来,自己的3颗门牙没了,还让父母一顿埋怨,可王传新一点也不生气,他总是对父母说,“不要紧,你们白天太累了,夜晚不想让你们再为我操心。”自打出了一点小事故之后,王传新锻炼用凳子的频率更高了,他要尽量减少父母的压力,自己能解决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

手机助人缴费

在王传新的房间里,记者见到了几个排列整齐的手机模型,上面写着“移动话费充值点”几个字样。一打听才了解到,原来王传新利用手机,为村里的群众充值话费。当问起怎么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王传新一脸笑容地告诉大家,因为村里面现在留守老人比较多,而且他们的子女又长年外出打工,和家里通讯只能借助手机,可这些老人对缴费这样的“细活”不太会弄,于是,王传新就利用自己的手机,为他们提供话费充值服务,这样一来,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王传新网上缴费成了村里面的固定点,他的微笑服务让村民们送给他一个“笑面青年”的雅号。

憧憬美好明天

2013年,王传新搬了新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自己的幸福指数又升高了。那一年,社区在排查老旧房屋时,将王传新居住的房屋纳入当年的“危房改造”民生工程建设计划,经过2个多月的施工,新房建成。在新房里,王传新干劲更足了:生活保健常识的记录、帮助邻里缴纳话费、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乐此不疲。他常常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妹妹说,自己不再担心年老了会拖累他们,因为,自己不仅享受了五保待遇,国家还给他购买了医疗保险,平常还享受特别护理。新家新环境,梦想都实现,像王传新这样一位高位瘫痪的残疾人,时时刻刻都沐浴在党的关怀阳光下,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他的笑容为何如此灿烂、如此持久、如此感人。

高桢  本刊记者  赵杰

新闻推荐

重建祠堂延续根脉——走进元疃镇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古色古香的门钉○汪氏后人常来怀念先祖○汪氏后人在讲述石鼓的故事○祠堂里有不少汪氏后人撰写的对联○仿古的滴水檐○重修后的祠堂很是气派○祠堂的照壁○祠堂是典型的江淮民居风格...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