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再从《包公家训》说起

肥东晨刊 2013-12-23 23:04 大字

童宗海

因笔者写过一篇题为《从包拯家训说起》一文,故在原写的文章标题前面加个“再”字。

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字希仁,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现包公镇小包村民组(原解集乡小李蛮村)。包拯的名字是由他的老师起的,希望他今后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没有辜负老师对他的衷心希望。

现今,人们在他诞生的包公镇西北边的包氏宗祠内看到他的一则《包拯家训》雕刻在大理石上:“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刻于东壁,以昭后世。其意是:我家后来的子孙当官,如果有人贪污受贿做肮脏之事的,不得回到家中来,沾污家中其他人;即使是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本家的祖坟之中。如果有人不听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子孙。由此可见,包拯治家之严。

以史鉴今。一千多年前的“包拯家训”,对于今天来说,很有教育意义。它告诫人们,要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

据媒体报道,李××被判强奸罪10年,一时引起人们广泛热议。这个富家子弟,自幼被视为珍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十几岁就给他买几百万一台的豪车,实乃娇生惯养!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李××这样的“富二代”不在少数,要严防蹈李××的覆辙,须知,俗话说,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有一副对联写得好,上联是:“父母为先立好样”,下联是:“子女随后争自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父母在对子女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替代不了的。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爱儿女,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爱、偏爱、错爱。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么都肯干,拉关系,走门、傍大款,找权力寻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面对子女违法乱纪,有的还利用权力进行干预,妨碍司法部门秉公办案。有的对子女婚事大操大办,收礼敛财,造成极坏影响。尽管是少数现象,但沾污了领导干部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子女的良好做法值得仿效和学习。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他将自己1945年在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大衣送给他(她)俩。并风趣地说,你俩结婚,我没有什么礼物送,送一件大衣,白天岸英穿,晚上你俩盖,也算我送礼物给思齐了。

刘爱琴是刘少奇的长女,她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周末要回家,自己打电话给汽车库要车接。此事被刘少奇知道后,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能要车,我坐车是工作需要,你回家必须做公共汽车。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不准孩子经商。他的女儿李小林说,我爸爸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要我们当官,不要赚钱,更不要出名,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你听,这是多么忠诚朴实的话啊!

“家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这副优美的对联,道出了满腔赤诚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汇聚民风,民风呈现社(会)风。从《包拯家训》的严格治理家风,谈到如今存在的不正家风,再讲伟人严格教育子女,树立良好的家风,至此,结尾凝聚成一句话:

“治家责任大如天!”

新闻推荐

军地座谈畅叙鱼水深情

12月17日,包公镇党委、政府与驻地海军举行座谈,共话军地发展。该镇向部队首长介绍了当前包公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希望驻地海军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包公镇的经济发展,为推进包公镇跨越...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