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声动四方
巢湖民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巢湖市积极推动其传承创新和普及推广——
本报通讯员 徐小中 向桂琳
《十里长冲好风光》《大湖之美》《巢湖美》《春满巢湖》……3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歌手,走上第11届巢湖民歌歌会“大湖之声”巢湖民歌青年歌手大奖赛(决赛)的舞台,用一首首动听的巢湖民歌唱出了八百里巢湖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也将传承巢湖民歌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间。
巢湖民歌青年歌手大奖赛只是巢湖民歌传承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巢湖民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巢湖民歌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采用“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旋律优美、音域辽阔、音色悦耳,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巢湖民歌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很多曲目一直流传至今。近年来,巢湖市积极推动巢湖民歌的传承创新和普及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成立的巢湖民歌研究会是巢湖民歌重要的传承举措之一。研究会集纳了100多位民歌爱好者,他们汇聚在一起专门从事巢湖民歌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论研究、传承普及、作品创作等工作。巢湖市还专门设立巢湖民歌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财政拨款80万元,用于巢湖民歌发展创新。此外,巢湖市还拥有一个巢湖民歌艺术顾问小组,由老传承人、老民歌手和老专家组成,初步建立了以老带新的民歌人才机制,确保民歌事业后继有人。
有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作品创作研究机制和强大的资金保障,民歌传承基地应运而生。据介绍,巢湖市目前已经建成了三个基地,分别在苏湾镇中心小学、 炀中学和巢湖第三中学。 “近期,我们还要再建两个民歌基地,一个在巢湖市文化馆,一个在巢湖学院艺术学院。 ”巢湖市文广新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基地里,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家都可以走上讲堂,传承民歌文化,这样的传承保护方式更接地气。
巢湖民歌推广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据悉,巢湖市组织专人将《一支秧歌一趟秧》、《八百里湖水情》等12首优美的巢湖民歌改编录制成广场舞曲拷至u盘中、放在网站上,在全市舞蹈队中推广;同时为全市各村统一购置便携式音响,将u盘随音响一并配送到村里,鼓励基层舞蹈队表演。现在的巢湖,从城市到乡村,150支广场舞队伍、近5000人伴着巢湖民歌跳起了广场舞。细心的路人发现,广场舞的伴奏不再是风靡一时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而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还积极“走出去”展示风采。为提高巢湖民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巢湖市积极组织民歌手参加国内大型的民歌展演、表演活动,并连连取得佳绩。 2012年,巢湖民歌在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上一展风姿。 2014年,巢湖民歌手参加了在江苏昆山市举办的长三角民歌邀请赛,两个节目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同年9月,新创巢湖民歌广场舞参加“中国(百色·田东)民间广场歌舞大赛”,荣获金奖。 2015年6月,巢湖市送由巢湖民歌省级传承人李家莲领唱、水乡之韵合唱团伴唱的经典巢湖民歌曲目 《一支秧歌一趟秧》,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山歌展演活动,在3场展(巡)演中获得满堂彩。
巢湖民歌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巢湖市也以巢湖民歌这种特色民间艺术形式为品牌,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近年来,巢湖民歌保护传承工作逐步加强,夯实了传承与普及的群众基础,让巢湖民歌真正“活”在现实生活中。
新闻推荐
巢湖市槐林镇致力建设环湖产业强镇和巢南山水画廊,今年被命名为 “省级生态乡镇”,入选合肥经济圈十大城市名片。促进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达28%,两次获得合肥市植树造林20佳乡镇(街道)称号,兆河村...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