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皖中、皖江是“黄金地”

安庆晚报 2013-12-01 15:46 大字

 

当地理遇上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11月25日,来自广东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作为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安徽省内区域经济差异已经引起了理论研究的关注。

报告显示,安徽省内几大经济区域的差距越来越明显。2011年人均GDP最高的铜陵市达到8万元,最低的阜阳市人均GDP仅有1.12万元,前者是后者的7倍有余;2011年皖北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43.15%,但是GDP所占比重却只有23.11%。

区域划分

分为四大经济区域

一般而言,区域的划分一般有三类标准和依据:自然区、行政区和经济区。安徽省的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但长期以来,对省内的经济区域划分一直未达成一个统一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的行政区划,安徽提出了两淮经济区、沿江经济带、皖南旅游区和合肥科教中心“三区一中心”的划分方法;其后,在90年代结合全国划分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思路,提出皖东、皖中和皖西的划分方法。进入2000年以后,安徽省内经济区域的划分则更多,有结合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划分,将安徽区域经济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即皖北、皖中、皖江和皖南四大经济区;有“一圈四区”的发展规划,形成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为了将区位、资源条件相近的城市归类,按照地理和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一体化程度,主要以长江、淮河为界,将安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皖北、皖中、皖江和皖南。但在具体城市的归属上,与已有研究稍有不同,将淮南市归属于皖中经济区。

经济特征

皖中、皖江是“黄金地”

报告显示,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自1997年以来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分别于1998年、2009年两年各出现一个拐点,其中,2009年后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稍有缓解。就拐点出现的原因,1999年的拐点主要是因为亳州市1998年从阜阳市划出,成为单独地级市所致,导致区域内的经济差异缩小;2009年出现拐点的原因可能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增长率下降,从客观上也缩小了发达区域与相对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差异。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由皖中、皖江两大经济区所致,尤其是皖江区域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平均近90%。这与皖中、皖江区域在全省经济地位是相辅的。以合肥为龙头的皖中经济区与以芜湖为龙头的皖江经济区实际上一直是安徽经济的增长极,这两大区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而皖北区域经济多年来发展相对欠佳,导致了省内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大。

极端情况

皖中区域“一边倒”

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不同,皖中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是安徽全省最严重的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皖中区域包含了省会合肥,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同区域的淮南、滁州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六安等市,客观上造成了该区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

但是,2010年后,皖中区域的区域不平衡有所缓解,这主要是因为合肥合并了原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般的地级巢湖市的部分区域,拉低了合肥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也降低了整个皖中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皖江经济区内部差异总体上也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由于芜湖、马鞍山合并了原巢湖市的部分区域,加之皖江也存在安庆、池州等相对欠发达的城市,使得2010年后这一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出现大幅上升。

从考察的时间段来看,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区域间差异来看,主要是因为皖北、皖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皖江、皖中经济区差距较大所造成的;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江和皖中经济区内部既存在芜湖、合肥这样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同时还存在着众多相对欠发达的城市,从而导致了区域内部差异过大。

据安徽财经网

新闻推荐

其子拒付法院强制执行

据皖江在线1月22日报道“太感谢你们啦!”含山县铜闸镇年近七旬的吕老太近日在拿到次子给付的赡养费后,对含山县人民法院塔岗法庭的法官连声称谢。2012年12月,吕老太因儿子...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