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化肥农药减量 作物产量不降安农大研究出治污新技术,既保作物稳产,又利巢湖水清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07-30 11:20 大字

[摘要]安农大研究出治污新技术,既保作物稳产,又利巢湖水清

7月27日上午,在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里,记者看到安农大资环学院马有华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正在炎炎烈日下,采集稻田里水和空气的样本。马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开展农业部一项关于“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通过采用肥料和农药减量化技术、农田养分流失减控技术、生态阻控技术、沟渠生态拦截修复技术等,来减少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巢湖污染农业“有份”

据了解,近年屡屡发生的蓝藻“绿”染巢湖事件,也与农业面源污染不无关系。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就是农业面源污染。 ”省农委环保总站专家表示,巢湖六成以上的污染负荷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尤其化肥中夹带的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能够直接引起水体生物的中毒,对沿湖地区农民的健康及农作物质量影响最大。

“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是造成农产品安全的直接隐患。全国各地一再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警示我们,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刻不容缓。 ”马有华介绍说,他们从2008年起就开始了这项研究,至今已持续进行了近五年。

综合手段防控污染

马有华团队选择在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建立有1300亩核心实验示范区,在中垾镇建华村建立5000多亩实验示范区,示范点范围内的种植户按照他们推行的技术模式,定量、定次施用化肥和农药,辅之以秸秆还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等治理方法,在缓解农业污染排放方面目前已显成效。

“治理污染要从源头突破,我们主要采取了肥料减量化和农药减量化技术,力保作物产量不减甚至更高。 ”马友华告诉记者,实验表明,在稻麦轮作模式下,减量施肥处理下的产量比优化施肥的产量少,但相比常规施肥,减氮30%、减磷50%,并没导致作物减产反而有小幅增长,示范区内小麦涨幅比较明显,增产率为11.34%至22.68%;示范区内一季水稻共施农药三次,而水稻常规施药一季要施5-6次,两相比较,前者施药量减少50%左右。

“除了严把用肥量和用药量,还要配合施用秸秆还田技术,农田养分流失减控技术、生态阻控技术、沟渠生态拦截修复技术;还有人工湿地对尾水养分吸收技术等。从而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

少用化肥不减产量

“肥多才能粮多”是农民长期恪守的“信条”,而马有华提倡的“肥料减量化和农药减量化”无疑是对此“信条”的一种颠覆。那么,肥料、农药减量,是否会影响作物产量呢?

唐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世昌家里的6亩田是示范点1300亩良田里的“一份子”。 “农民以前一直以为多施肥多打农药,粮食产量就一定有保障。而专家说,施肥不当,不但不增产,反而还减产、增加成本呢! ”王世昌告诉记者:“现在什么时候施肥、追肥,打什么农药,该施多少肥,打多少农药,我都会严格按照专家建议来做,经过两年的对比,确实节省成本,而且效果很不错。 ”

王世昌说,按照传统种植方式,每亩田要施80—100斤碳铵、过磷酸钙100斤、追施尿素20—30斤,平均亩产水稻1100斤;而新的施肥方式是每亩施60斤水稻配方肥 (氮磷钾比例为18—12—15),后期分次追肥尿素20—30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200—1300斤。

马友华解释说,新旧施肥方式的区别在于,基肥和追肥的使用量和施肥次数。新式施肥法减少基肥总量,并选择环保肥料;追肥时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实行 “少食多餐”(约2—3次),利于肥效的最大化。

作为此项研究合作单位的省农科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使用新技术后,示范区内氮磷肥施用量降低10%,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氮磷径流流失量减少15%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20%;达到了节本增效的效果,可在更大区域内推广。 本报记者张倩

新闻推荐

影楼拍照底片竟要花钱买消协表示,影楼此举违法

消协表示,影楼此举违法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