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选派干部一线成长

安徽法制报 2010-07-02 01:33 大字

在槐林镇,记者还遇到这样一批人,他们或作为省委组织部的挂职选派干部驻镇进村,或作为大学生村官到基层锻炼,他们在农村一线锻炼成长的同时,把自己智慧和汗水留在了这片热土上。

“第一天到岗,不善于记住别人姓名的我,要努力记住许多人的面孔和名字,还要从有些人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中,猜测他们的意思;第一次去叶村串户的时候,被一家农户的大狗吓得不敢前行……”6月25日,从省司法厅选派到槐林镇潘付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任槐林镇党委副书记的杨鹏程,历数上任来遭遇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并坦言随着对当地群众由陌生到熟悉,曾经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3月1日,根据组织安排,作为省司法厅第四批选派干部,杨鹏程来到了槐林镇潘付村。他称自己是典型的“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单位门,对基层工作没什么了解。到岗第一天,杨鹏程就在思考:如何第一时间转变角色,当一名称职的村干部?

一次跨村调解经历给杨鹏程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任职不久,潘付村一位村民在邻村一家企业里上班时,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伤了腿,但双方却在工伤认定以及赔偿方面产生了分歧。杨鹏程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村委委员一道,协调邻村村委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见面调解。刚开始,调解进展得并不顺利,一方当事人甚至中途离开。最终,经过艰苦的调解,企业接受了工伤认定,并愿意支付工伤赔偿款。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曲折,让杨鹏程第一次领悟到:做好农村工作除了要有热情,还要掌握技巧。

继那一次成功调解后,杨鹏程还先后参与过调解10多起矛盾纠纷。在对矛盾摸排调处的过程中,杨鹏程逐渐感觉到不少村民的法律素养亟待提高,村里面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少不了法律后盾。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已有资源为潘付村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呢?这一想法在与巢湖市律师协会沟通后,得到他们的支持。 7月起,四名蒋平华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将定期走进潘付村,免费为潘付村担当法律顾问。

住在农村,吃在农村,骑着电动车往返于槐林镇和潘付村,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一样忙活……杨鹏程尽管晒黑了,人瘦了,但对于这样的历练,他却说收获很大。对于两年的任期,他直言,努力方向就是任期结束后,百姓评价他到这里是做实事的。

另一名大学生“村官”范宋诚,是省委组织部第一批“选聘生”。从2008年8月安徽农业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范宋诚来到这里到如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拥有两个官衔——“平安村主任助理”、“镇团委副书记”。

“刚来到村里,大家都介绍我是大学生干部,是个村官。‘官\’的称呼把我和村民的距离一下子拉远了许多。村民总认为我是个从城里来的官,不好说话。那段时间没有人和我说话,更没人问我问题。 ”范宋诚对记者说。

这可怎么办?范宋诚想了个法子,依据他的专业特点,在村支部的宣传栏里开设了普法的小栏目,每个月采用问答的方式列举几个村民关心的和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点,比如村民自治法律和有关土地承包、劳动合同、计划生育、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常识,面对路过村支部驻足阅读的村民,范宋诚总是主动上去询问其有没有看不懂和需要咨询的问题,一来二往村民们都知道范宋诚是个“法律通”,接触多了关系也亲近了很多。

“小范来我们这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法律方面的知识,普法宣传栏一更新,我们都抢着去看。他没有城里孩子的娇气,很随和,和他聊天很开心。”平安村老党员袁大爷评价范宋诚,是个有耐心,更有知识的好官。

“现在和村子感情深厚多了,以前我说‘我去村里\’,现在都是‘我回咱村\’。万一有天离开了平安村,希望我回来时,老乡们可以像现在一样和我唠唠嗑,拉拉家常,请我去他家转转。”范宋诚告诉记者,能为村民们做事,是他最大的满足。

·本报记者周莹莹李斐·

▲本报编辑记者来到选派干部挂职的农村一线体验生活,与槐村镇领导、潘付村两委和挂职干部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黄河摄

新闻推荐

含山加强商品房买卖合同监管

含山讯 日前,含山县工商局和房地产管理局联合出台规定,加强商品房买卖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监管,以规范该县商品房买卖行为,减少和规避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切实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规定,该...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