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摘要]规模种植让土地里变出金疙瘩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家庭农场”的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忽如一夜春风来,合肥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起来,家庭农场主成为一个新的身份,长丰县造甲乡利鑫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之一,农场主俞兵和妻子陈玲通过发展规模种粮、特色种植一年挣了60万元。
独臂女侠土里刨金
“我早上5点多就起床,连口水都没喝,就到地里来了,一转眼功夫都9点多了。”场长陈玲一见到记者就乐呵呵地说。“这么大块地方,不转转看看不放心。”
今年49岁的陈玲,是定远县人。“我们没什么文化,只有靠种粮食。”陈玲的丈夫俞兵常年在外做粮食生意,陈玲闲不住,2000年,她带着孩子在寿县寿西湖农场承包了60亩土地种粮,“3年不到,我又扩大到600亩。后来寿县地租增高到每亩800元,成本一高就没法干了。”
2010年,经人推介,陈玲来到长丰县造甲乡陈刘村,与5位合伙人以每亩450元的租金共同承包了1539亩地。
2010年秋天,由于机械手操作失误,陈玲永远失去了右臂, 那惨痛的一幕,她大大咧咧地说得轻松自如。“手术后的第一顿饭,谁也不要喂,有勺子,有筷子,我用左手一把抓起筷子就吃了起来。”
“我想我只是失去了一条胳膊,还没有失去生命,只要活着,就还能干事情。”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又经历了合伙人退出撤资,加上天灾,那段时间,对于陈玲和俞兵来说,简直是人生的噩梦。
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再难都要坚持下去,2013年,陈玲和俞兵一起,成立了利鑫家庭农场,变身农场主,收拾心情,继续出发。苍天不负苦心人, 2013年风调雨顺,农场有了起色,2014年陈玲挣了不少,2015年,她又在造甲乡租了300多亩地,种植绿色蔬菜和瓜果。
“申请家庭农场之后,规模化种植,县里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帮我们提供新的技术,每年都有很多利好政策出台,符合条件我们还申请了家庭农场补贴,解决了我们很多困难。”俞兵说道。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发展,俞兵对经营家庭农场有了一定经验,也积累了一些发展资金,对进一步做大做强有了信心。
记者从长丰县获悉,截至2017年6月底,主要以个体工商户和公司性质在市场管理部门注册80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
李峰 杨慧 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 杨赛君
新闻推荐
王胜和他的圣女果(图由采访对象提供)沿着合淮路向北,出城30公里,就到了长丰县苏小洼村。90后小伙王胜的“青峰岭”就在这里。烈日下一眼看不到头的钢构大棚里,是全年不断档的70多种蔬果。七彩圣女果、...
长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长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