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艺人巧手剪出党徽党旗 ——罗城挖掘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龙 隆 通讯员 蒙增师
“七一”前夕,与往年一样,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8岁的民间艺人罗华清要用自己最擅长的剪纸技艺,剪出党徽和党旗,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在剪纸艺术工作室内,罗华清将红纸按比例折好,小心地挥舞起剪刀。她神情专注,动作利索,不一会儿,一个标准的镰刀斧头图案就跃然而出。“感谢党的好政策,仫佬族剪纸技艺才能够得到弘扬。”罗华清一边剪一边讲述仫佬剪纸与党的故事。
仫佬族剪纸技艺是仫佬山乡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罗华清出生在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一个仫佬族剪纸艺人世家,从上几辈起就十分精通剪纸、绘画等手工艺,在附近乡镇广为人知,全家以此为生。
这门手艺代代相传,到罗华清已是第四代。据她回忆,自己家传的纯手工背带很受欢迎,这种背带通过巧妙的剪纸和刺绣制作而成,非常精美,在当地堪称一绝。每年“三月三”,她家门口便会有附近的村民排着长队来买背带,长长的队伍从家门口一直排到巷尾,村民们都以能拿到她家制作的背带为荣。
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剪纸这门技艺也跟其他传统民俗一样变得不那么流行了。到了罗华清这一代,仅凭剪纸的手艺已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年事已高,罗华清又赴柳州做生意以维持生计,家门口排起长龙买背带的盛况不复出现,这门独特的仫佬族剪纸技艺一度面临失传。
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罗华清母亲一生的心愿。2012年,老人病危,临终前特地叮嘱罗华清,希望她不论多么艰难,都要守住这门技艺,把它代代传承下去。罗华清含泪应允。2013年,她结束了柳州的生意,毅然回到家乡,传承剪纸技艺。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门独特的剪纸技艺,罗华清四处学习、潜心钻研,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剪纸技艺。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多年的积蓄不久就见了底,在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打算走上街头为人剪纸、绘画谋生。
罗华清的坚守和付出没有白费。时逢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罗城县委、县政府特别为像罗华清这样的民间艺人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罗华清展示的剪纸作品千姿百态、创意独特、内涵丰富,将万物的神韵气魄巧妙地融入作品中,给人以艺术美感的遐想,得到了群众认可,也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重视。当地党委宣传部大力宣传,文化部门提供免费的创作工作室,支持她挖掘和传承仫佬族剪纸技艺。
有了党的好政策扶持,罗华清的事业蒸蒸日上。她的剪纸作品《仫佬族非遗》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等多个奖项,她创作的《百羊图》《百猴图》等作品在《光明日报》《中国农民报》《广西日报》《河池日报》等报刊以及主要网络媒体上发表。她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除了当地的几所学校和少年宫外,广西大学、河池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院校也邀请她去授课。仫佬族剪纸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仫佬族剪纸技艺得以大力传承和弘扬的背后,是罗城县党委、政府对保护仫佬族文化的高度重视。该县实施了仫佬族非遗文化、依饭文化、服饰文化、人文文化、乡土文化等“十大文化”工程,充分挖掘仫佬族民间艺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中,一大批像罗华清这样的民间艺人被挖掘出来,仫佬族刺绣技艺、草编、竹编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重新绽放光彩。
故事讲完,罗华清的党徽和党旗也剪好了,这一面党旗格外鲜红,每一折一剪都饱含她对党的感恩之情。
新闻推荐
八桂纵横刘凤敏据《广西日报》报道,近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水虎口移民搬迁安置点的一座荒山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谢代国正在烈日下为30亩毛葡萄除草。“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片,如...
罗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罗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