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民情一张回单,还群众一个承诺

广西日报 2017-06-16 06:58 大字

八桂纵横

刘凤敏

据《广西日报》报道,近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水虎口移民搬迁安置点的一座荒山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谢代国正在烈日下为30亩毛葡萄除草。“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一片,如今已经种上绿油油的毛葡萄。”谢代国擦了擦额头的汗,兴奋地说:“这多亏了一张‘民情回单\’!”

“民情回单”是助推精准脱贫的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有效措施,它通过收集群众在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智、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民生诉求,然后在网络平台“干群连心室”上公示,相关单位和部门3天内“认领”并限时“办结”,让贫困地区群众的诉求能及时落地,得到回应。

罗城通过定点接访和沉底走访,帮助贫困群众填写“民情回单”,收集民情诉求并回应办理,有力推动了***进程。从今年5月开始,罗城11个乡镇全面推广“民情回单”,至今已收集群众诉求1200余件,受理1002件,规定期限内已回应或办结921件,正在按计划办理81件,可谓“给民情一张回单,还群众一个承诺”,此种做法值得称道和期待。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贫困地区大多基础条件落后,市场化程度低,脱贫难度大。因此,脱贫工作不容一丝一毫的懈怠,必须倍加努力、多寻途径。这就需要像罗城开展“民情回单”的做法那样,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帮扶,深入开展定点接访、沉底走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情况盘清、把民情诉求集清,有的放矢、靶向扶贫,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在创新扶贫理念、实现***的道路上,“民情回单”是一把值得称赞的“金钥匙”。它背后折射的扶贫办法和理念,即在于贫困群众先提出民情诉求,政府部门则根据民诉需求,逐单逐户逐人落实帮扶措施,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做好一对一地“开锁”,为群众脱贫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措施到户,资金使用、脱贫成效样样精准,实现扶持到项目、受益到农户、责任到人头,这种“双向式做法”,比“单向式扶贫”更利于精准倒逼责任、取得实效。

同时,“民情回单”在构建扶贫道路上的新型干群关系,同样值得期待。它既是搭建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是党员干部的“压力单”,更是贫困群众的“定心丹”。这种承诺式“民情回单”,能够使广大扶贫干部把压力化为动力,使主动服务群众成为常态,让群众诉求有人听、办事有人管、问题有人理,督促帮扶措施能够“一竿子插到底”,让贫困群众的诉求得到尽早回应和解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毋庸置疑,脱贫攻坚不是追求一时摘帽,而是要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因此必须坚决防止扶贫形式主义。“民情回单”也不例外,必须做到“有诉求、必回应”,坚决防止和杜绝拖延病。要想做好“民情回单”,必须设身处地为贫困群众着想,带着感情去做,主动沟通协调,整合帮扶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出点子、跑路子,切实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而不能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地,否则,贫困群众的诉求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民情回单”自然就会落空。

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我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在扶贫攻坚道路上多想办法,多拿主意,勇于创新,着力以“民情回单”等新形式新手段,谋实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的合理诉求尽快变成现实,让脱贫攻坚更上层楼。

新闻推荐

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罗城谋划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

罗城讯5月16日,受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蓝启章委托,县委副书记、县长潘秋琳主持召开县四家班子领导会议,讨论研究开发四把镇棉花天坑景区并配套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等事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谢李清...

罗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