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荒山秃岭变生态家园 大化“三个结合”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140多平方公里

广西日报 2017-06-06 06:35 大字

本报大化讯 (记者/冯辉 通讯员/韦哲 韦璐寒)“吱吱喳喳,咴儿咴儿……”6月3日,记者来到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弄京村,听到了山上啾啾成韵的鸟鸣声。“不光到处是鸟儿,消失多年的猴子又出现在山上了。”同样的情况,在七百弄乡弄腾村和弄雄村时常出现,蒙爱英、周炳杉等村民还着手制作了一些环保标语,提醒大家要爱护来之不易的绿色生态家园。

10多年前,七百弄及周边地区到处都是荒山秃岭,石漠化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生态不断恶化,群众生活贫穷,以至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到此考察后,给出了一个结论:“七百弄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此后,七百弄一直是“荒漠”的代名词。然而,数万山民居住在这里,怎样才能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翻天覆地的逆转!”从那时起,大化历届政府坚持着同一个信念。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空气清新的绿色生态家园。弄京村党支书蓝振规表示:“从2008年5月至今,大化以七百弄为中心,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工程,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一项项举措先后出台并实施:打击非法侵占林地及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行为,先后清理查处违法案件70余宗;着力将森林防火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自用材计划等挂钩,增强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降低森林受害率;掀起农村能源革命,让山区3万多家庭用上沼气灶、沼气灯;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让大量山林柴草免于刀殃,让泥土在根系间凝聚;着力兴修水利,新建提水站12处,排灌沟渠近4万米,建造水池3万多立方米,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修复林草植被,让水源在山间涵养。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打造引人入胜的魅力新家园。七百弄山区自然条件虽然恶劣,但却是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典型地带,岩溶高峰和丛深洼地记录了地球变化以及生物演变的史实。2008年大化启动了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建设工作,如今,千山万弄观景台、弄耳山观景台,天下第一弄、十里幽谷、天街别墅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弄腾村党支书黄树全表示:“今年以来已有10多万游客来游玩,沿着巡山步道揽胜于连绵起伏的峰丛间。”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打造祥和幸福的宜居新家园。石漠化是不宜人居的根源,也是脱贫攻坚的肠梗阻。怎么办?大化人因地制宜,利用荒山野岭、房前屋后,种植核桃、红心蜜柚、无核黄皮果、四月红桃等果树100多万株,既绿化美化乡村,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帮助脱贫致富奔小康。几年来,大化在七百弄山区建设绿色村屯105个,在严重缺土缺水的山区发展绿色经济惠民生。在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大化实施易地搬迁,七百弄1603户3918人搬迁到县城周边的移民新城,全县石漠化山区搬迁的有几万人。

据了解,目前大化治理石漠化面积已达140多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75%,一个曾经不宜人居的荒漠之地已成为令人神往的生态家园。

新闻推荐

六也乡着力提升办事服务效率

大化讯今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积极推行问责问效“受理回单”“协办清单”和“工作派单”“三张单”工作制度,强力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目前,该乡共派出受理回单...

大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化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