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条盘山路打开致富门——大化县忠武村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 本报记者 蒋宽 通讯员 韦哲
连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忠武村那沙屯黄春莲几乎每天都泡在家里的几亩玉米地里,只要不下雨,她就骑着家里的摩托车,来到地里除草、松土、施肥,因为十几年来,用玉米养猪一直是这个山区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刚刚实现脱贫,今年黄春莲一家就开始尝试改变以往的生活了。
“2017年已经卖出两批生猪,价格和外面一样,收入1.5万元左右,还算不错。”据黄春莲介绍,在2010年村里没通路前,外面的生猪能卖10多块钱一公斤,但她家的才一半不到,“没办法,别人步行进村收猪,一进一出就要一整天,价格自然低。”
“去年丈夫被引导到南宁打工,今年女儿大学一毕业就要工作了。家里正在减少养殖,准备把土地入股到村里的沃柑合作社。这样平时既能照顾读书的儿子和老人,还能在合作社打零工,家里的收入不减,人也轻松。”谈话间,黄春莲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丝毫看不出是刚刚脱贫的贫困户。
大化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石山广布、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落后,一直制约着山区群众的发展。而忠武村,就是大化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谈起以前,忠武村民覃宝兰回忆说,以往到都阳镇赶圩,要翻过五座山,走5个小时的山路,逢年过节外出打工的人回来,都要提前通知家人,备好马,到都阳街上等着。
十八大召开的当年,村里通了第一条通村硬化路,到都阳镇上开车只需要10多分钟,给群众带来了甜头和变化。此后4年时间里,村里集中力量,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大家齐心协力修通了14个自然屯的通屯硬化路,山区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覃宝兰所在的板么屯,地势较高,站在他家楼房前,可以看到,大部分村屯都是散布在山底或山腰,楼房立面统一刷白,映着青山和蓝天,十分秀美。一条条如白色带子状的盘山通屯硬化路,蜿蜒上下,将各村屯连接起来。“看着对面的山很近,但爬山路过去要半天,现在摩托车10多分钟就到了。”覃宝兰指着对面的那发屯对记者说。
“一个山区村20户以上的屯全部通硬化路,且有14条之多,这不仅在都阳绝无仅有,在整个大化也是凤毛麟角。”都阳镇党委书记黄大友介绍说,忠武村人口多、耕地极少、林地面积较大,自然条件差,却是都阳出名的较为富裕的村。“党委政府支持、村两委给力、群众自觉、能人带动,是忠武村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实现蜕变的关键”。
“路通了,改变的不仅是出行的路程和时间,越来越多的忠武人走出大山,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东西进村入户。”大化致富能人、忠武村党支部书记覃宝国说,这几年修路通路只是打基础,发展产业、实现致富才是重点和关键。2016年,该村成立东皇岭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吸纳了全村所有贫困户和大部分村民,先后发展七百弄鸡3000多羽、种植食用菌1万多棒,落实水果种植土地200亩等,人均分红有500元以上。
经过一年多的帮扶,2016年该村减贫70户26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1.7%下降到1.6%,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实现整村脱贫,成为河池市第一批摘帽贫困村。“2017年我们正在全力实施多个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夯实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驻村“第一书记”欧健说。
“剩下4个未通路的20户以下的屯,目前已有3个已经或计划开工,剩下的一个屯条件最恶劣,但也要争取在明年开通。”谈起小康,覃宝国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村里将集中力量放在发展沃柑产业和七百弄鸡标准化养殖等方面,争取尽快实现在家门口有租金、有收入、有分红,让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积极推广中文教育,乐当传播中华文明的友谊使者—— 大化女教师赴柬埔寨支教2年本报记者 冯敏桂 通讯员 黄炼
黄丽红(后排中)和柬埔寨学生在学校教学楼前合影。图片由黄丽红提供“能够为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柬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做出一点贡献,我感到很荣幸。”近日,记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采访了已经在柬埔寨支教...
大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化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