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柳州袁隆平”

柳州日报 2015-02-03 11:54 大字

广西最早研究野生稻的专家之一,与野生稻相伴了半个多世纪,他—— —就是现年76岁的市农科所水稻专家、人称“柳州袁隆平”的黄振曼。

近日,记者来到柳北区沙塘镇市农科所员工住宿区,拜访了黄老先生。

身材瘦小的黄老精神矍铄。他的小屋十分简陋,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合影,合影旁边还有他在研究野生稻上获得的各种奖状、牌匾。

“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获农牧渔部(农业部的前身)一等奖;“广西野生稻资源考察搜集”获农业部一等奖;“广西粳稻品种资源抗病筛选”获广西农业厅二等奖……这些,都是黄老为广西水稻科研做出重大贡献后得到的奖励。

现已退休的黄振曼仍在坚持着水稻研究工作,他的朋友们也时常到黄老家“求”一些好米来一饱口福。黄振曼对记者说,他送给朋友们的好米,都是平时研究野生稻培育时采摘的,虽然数量比较少,但吃起来软而香甜。可别小看这些野生稻,现在市民吃的米都是从野生稻繁育出来的。特别是在2013年,有科学家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称,“水稻”家族的祖先就是来自广西,这将广西野生稻繁育科研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当谈到野生稻,黄振曼就显得兴趣盎然。他说,1958年秋天,他和同学到老家武宣县禄新乡的野生稻“生态园”游玩,曾遇到一名70多岁的老人忙着采收野生稻种子,他们主动上去帮忙。老人为了表示感谢,就做了一顿饭招待他 们,没想到那顿饭无比香甜,是他们从来没吃到过的好口感,后来才知道这些米饭就是由野生稻繁育而来的。

从此,黄振曼就与野生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潜心钻研发现,采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得出来的后代因为是远亲而优势明显超过一般的水稻,所以野生稻一直都是珍贵的水稻育种资源,现在很多优质、高端的水稻品种都是用野生稻来选育的。

然而,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选育周期比较漫长,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才能实现。在黄老所住小屋的门外,有3亩水稻试验田,最多的时候一块田里种了上百个品种。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成熟、各品种产量和质量怎么样等,这些都需要黄振曼下田仔细观察做记录。

“野生稻长在水边,外表看起来就和野草差不多,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黄振曼告诉记者,从1978年起,广西开始了最早一批野生稻的调查搜集,他是桂中、桂北片区的业务负责人。在3年的资料搜集时间里,他们深入片区里的多个乡村,摸清了广西野生稻生长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他们在桂林永福县等地发现的野生稻,打破了此前我国野生稻分布点都在北纬25°以南的结论。

在此后多年,他一直致力于野生稻资源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他将好不容易选育出来的、仅有20多颗的水稻恢复系良种晒在阳台上。想不到从笼里逃出来的一只母鸡,三下五除二把那些稻谷吃了个干净。发现后,心急如焚的他立即拿刀将鸡宰杀了,最后拯救出15颗稻种。

1998年,黄振曼退休后不久,就和几个好朋友成立了“夕阳红科研组”,主攻红米杂交稻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他主攻节水耐旱稻和红米稻不育系的研究,他的红米恢复系、红香A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填补了中国红米不育系的空白,并在广西部分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

虽然有装修好的楼房,而黄振曼现在还是喜欢住在自己试验田旁边的简陋小屋,说那里可以静下心来进行研究。每当人们问起他为何如此痴迷于水稻研究时,他常常说,除了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外,还得益于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组部等8部委《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这文件给他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他打算用更多的成果为柳州农业科研事业做贡献。

新闻推荐

出众,只因适合大众 —— 合众人寿柳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陈兵专访

...

永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柳州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