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照片 见证时代的腾飞巨变

桂林晚报 2019-10-04 12:23 大字

1974年,潘平西夫妇在七星公园照的结婚照。记者陈晓东翻拍

1991年,李锡平调到桂林,这是他在到达桂林火车北站时的留影。记者陈晓东翻拍

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标本。照片定格瞬间,刻印着时光的脉络。叠彩区清风小区居民潘平西,从上世纪70年代结婚、80年代回城、90年代家人团聚以及如今一家三代的合影,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几十年岁月的年轮。

近日,潘平西通过以时间为节点的照片,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半个世纪的故事。而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见证着时代的腾飞巨变。

1新老照片记录着近50年的岁月

潘平西1950年4月出生于桂林。1966年,她从广西师大附中毕业。由于各种原因,初中毕业后的潘平西就滞留在学校。

“以前照张相很难得。”潘平西说,所以,她的第一张照片是1974年的结婚照。不过,拿起结婚照,潘平西说故事还得从1969年说起。在师大附中呆了几年后,1969年2月,她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

“就是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潘平西说,作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当年,她被分到兴安县湘漓公社源河大队插队落户,并把户口迁到了农村。

到了插队的地方后,潘平西说,当时她被安置住在当地农户的房子里。每天,她跟着村民们一起出工干农活挣工分。对于从未种过田的她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

“那时女工一天最高可以挣到7分,我勤劳肯干,挣到了7分。”潘平西说,当时,由于生产效率不高,很多人挣的工分都不够自己吃饭,而她的工分足够口粮。在当时,男工一天最高可以挣到7.5分。即便如此,一年到头,能干的男工年终结算后也只能剩余0.2元。

过了几年,一批知青陆续返城。潘平西说,由于自己的父亲曾是桂系的文职军官,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无法回城。1972年,村里学校缺老师,于是,大队书记找她谈话,让她去村里的源河小学当民办教师。而正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潘平西到了24岁“大龄”才结婚。

“我爱人李锡平1972年高中毕业,是当地村民。1973年,他来到我所在的学校当民办教师。”潘平西说,当时他们的结合源于学校校长的撮合。1974年,他们结了婚。结婚前,他们回到桂林,并在七星公园拍了一张结婚照。1975年、1979年,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

1979年,兴安县面向知青招工,潘平西考取了兴安银行。后来,她“以工转干”调回学校当老师。1982年,潘平西一家四口在学校门口拍下了一张黑白照。1984年,由于落实干部政策,潘平西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于是,潘平西调回了桂林。1991年,已经转干的李锡平也调到桂林。到达桂林时,李锡平高兴地在桂林火车北站拍下了一张照片。

2003年、2007年,潘平西的女儿、儿子分别结婚。2006年,潘平西外孙出生。2008年,孙女出生。国家实行一个家庭两孩政策后,2016年,潘平西家再添一孙女。2019年2月,作为社区推荐的幸福家庭代表,潘平西一家三代拍下了最新的全家合照。

新闻推荐

1—8月立案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4件 处分38人 兴安: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强烈信号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通讯员唐荣辉蒋周嘉)兴安县纪委监委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持续督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挖细查隐形变...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