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他让村民人均收入翻倍 ——记兴安县湘漓镇江口村党委书记李金华
本报记者 骆展胜 本报通讯员 潘荣利 邓桂荣
初见李金华,记者就感觉他不像“扒泥巴”的人。
跟着李金华的小车,我们从兴安县城出发,经过一路“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了自治区级贫困村——湘漓镇江口村。年近半百的李金华正是这儿的当家人——江口村党委书记。
走进村委会办公楼,村干部老尹直言相告:“这办公楼就是李书记上任不久砌的,他在广东当过厂长、见过世面,江口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不足2500元,到今年肯定超过5000元,李书记确实想了很多办法。”
弃商回乡,立志改变贫穷貌
2011年之前,李金华在深圳经商,在一家企业当厂长,年薪30万元。
“放着这么好的发财机会为啥不干?”面对记者疑惑,李金华实话实说:“帮别人干总得有个尽头,我两个弟弟都在深圳办厂,父母跟着他们,孩子参加工作了,我还要那么多钱干吗?”老李进而解释道,2011年,他回乡探亲,有一次去村委办事,发现村委还在借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办公;村集体经济几乎消失,干群关系也比较紧张。
此情此景让李金华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江口村再这样下去,乡亲们啥时候才能富起来?我是继续当老板呢,还是回来参选?真要回来,亲人们反对又怎么办?”一连串的问号在李金华的脑海里萦绕了千百遍。
顶着各种压力,他毅然回到家乡。2011年村党委换届选举时,全村81名党员,李金华以高票当选为村党委书记。“挑上这副担子,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和责任。(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江口村4300多双眼睛在盯着我们‘两委\’干部,行不行,还得群众评。”老李说,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建村委办公楼和修路。
钱从哪来?见过世面的李金华头脑灵活,他一方面向上级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带头捐赠、发动村里在外工作的能人捐赠、村民集资等多种方式筹集,50多万元建房款很快汇聚过来。
村委办公楼建好了,篮球场建起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也有了。全村人办事方便,村民娱乐也有了去处,接下来就是帮群众修路。李金华告诉记者,江口村委有21个自然屯,群众住得比较分散,路不好,村民种养的农产品运不出去,这是江口村贫穷的主要原因。
为了筹措修路钱,李金华再次启用“四个一点”的筹资模式,他东奔西跑,好不容易把连接石家、毛竹山、马道岭3个自然屯的上千米水泥路修好了。他说,这3个村种菜、种食用菌的农户比较多,“路修好了,他们脱贫就会更快些!”
振兴产业,特色养殖促增收
“江口村民主要靠种水稻,如果不想其他办法,群众猴年马月才能富呵。”村民老尹告诉记者,李金华当书记后,他大胆提出了特色养殖的发展模式。
“在水田里养禾花鱼,以往村里只有少数人养,现在全村发展到3000多亩,按每亩至少增收500元,我家今年养了10亩,今年仅这项收入至少5000元以上。”老尹还说,李书记亲手组建了江口村禾花鱼养殖协会党支部,探索出“支部+协会+基地+农户+工厂+旅游”六位一体的党建新模式。尤其是“三免一保”,即免费提供鱼苗、免费培训、免费上门服务和保证村民增收,“像这样的好事谁不喜欢啊。”老尹笑得合不拢嘴。
“万一卖不出去咋办?”见记者有些不解,李金华接过话头:“协会与农户都签有协议,群众只管养,协会负责收,有多少都不嫌多!”他补充道,协会支部创办了“湘漓水哥食品厂”,主要负责就地加工“秦渠禾花鱼干”,去年加工20吨,销售收入120多万元。依托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态,协会支部还投资21万元建起了农家乐餐厅,发展休闲娱乐游,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除了禾花鱼,李金华还引进泥鳅养殖项目,打造“泥鳅+水稻+农户”新模式;带领群众种植金槐;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向林业部门争取珍贵苗木红豆杉、楠木各2万多株,种植面积近2000亩;引进香港老板投资500多万元进村建肉牛养殖场……一个个示范项目,让村民脱贫“有根有据”。
在江口村委会墙壁上,记者见该村“两委”换届选举刚刚结束,李金华又以高票获得连任。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