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土里刨食 如今地里挖“金” ——看兴安特色农业引领致富路
本报记者 杨子健 本报通讯员 蒋柱国 周玉祝
“每年人均收入上万元不算什么吧!”1月11日,兴安县湘漓镇塘隆村村民罗世宏“豪气”十足,“现在几十万元的多得很,上百万元的也多了。”
罗世宏的豪气来自收入上的底气。他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的农户规模化种植芋头、葡萄、甜玉米,光他自己种植的芋头就有近30亩,每公斤售价在6元左右,一年有10多万元的总收入。“在我们村,年收入‘三万五万元不算富,十万元才刚起步\’。”
“兴安的14.2万亩葡萄闻名区内外。兴安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葡萄产区,被誉为‘南方吐鲁番\’。”县农业局局长秦荣归说,“2014年20万吨葡萄给农民带来了13.2亿元的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葡萄的贡献很大。”
“葡萄每年以8000亩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末预计达到15万亩。”县水果站站长覃炳树接过话茬,另外还有800万平方米食用菌,年产值4亿元,今年新增100万平方米;10.5万亩甜玉米,产量占了桂林的60%,年产值2亿元;50万亩的毛竹,总效益可达75亿元,“从前土里刨食,如今地里挖金。”
“这都是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秦荣归说,根据各乡(镇)调查汇总,目前全县农村耕地流转面积8.1万亩,占总面积的24.63%。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葡萄、食用菌、柑橘等示范场,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
2014年5月,自治区启动了20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兴安县葡萄产区是其中之一。示范区包括110个自然村、近5万人口,而莲塘核心区面积6000亩,拓展区域1万亩,辐射带动特色区域5万亩。其中,有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
农业现代化,科技要先行。秦荣归告诉记者,示范区引进了新技术,并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栽培。“效果很明显,价格比其他地方每公斤高2元。”这样算来,每亩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葡萄一年两收,每亩可增收6000元。
科技产生的效益随处可见。在示范区内的溶江镇五甲村,当地村民介绍,300亩错峰栽培葡萄基地,采用夏梢结果技术,葡萄成熟期从8月份推迟到10月份,避开上市高峰期,销售价格在每公斤12元以上,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
在莲塘核心示范区,30亩的葡萄大棚采摘后,村民在大棚空闲期种上优质草莓,每亩增加收入1万元;利用农机补贴项目,在葡萄园安装上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每亩节约6个人工、肥料15公斤,节约成本470元……
“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在财政上投入力度是很大的。”县委主要领导表示,产业区内的水、电、路、排灌等农田设施都已完备,总投资9200多万元。
兴安县还把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巧妙结合。依托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灵渠,沿两岸20多公里建设了休闲绿道,并结合绿道所经过之处建设了葡萄、草莓、油菜种植区,供游客徒步、骑行、采摘、漂流体验。“古老的灵渠和现代化的农业构成了神奇的田园景观,去年吸引了30万游客光临,新增旅游收入5000万元。”该县旅游局局长说。
“好看好学好复制,可圈可点可推广!”不久前,在兴安召开的全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参观兴安县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后代表称赞道。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