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甲,一个偏远山村变迁的启示

桂林日报 2014-03-12 14:04 大字

甘甲村种植的高山西红柿品质好,受到客商欢迎。

?利用山地种植萝卜,给甘甲村民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

?甘甲村村民在烘干厚朴。

?甘甲村的萝卜都是靠村民自己外运。能在村道的基础上把路修得更好一些,是村民们新的愿望。

?尽管通往小南山的村道修通了,但村民期盼着早日修通水泥路,这样,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旅游开发都可以跃上一个新的层次。图为当地村民收获萝卜后要挑下山,交通十分不便。

▲厚朴树一般要长8到10年才可以剥其皮制成药材。

□本报记者景碧锋/文通讯员韦吉阳刘瑛/摄

又到春耕时节,对农民而言开始了一年新的劳作。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来说,耕地偏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困扰许多农民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问题。

地处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北部高寒山区的伟江乡,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最偏远和贫穷的地方。然而,伟江乡的甘甲村委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当地一些农民从外面返回家中重新以种田为生。甘甲村是怎样发展的?具有普遍性么?其发展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困难?3月6日和7日,记者对甘甲村委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试图从这个村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探索偏远山区的村落到底该怎样发展。

历程甘甲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产业的

“一条蜿蜒的四级公路穿行在高山峡谷之中。两边连绵起伏的山上,生长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摇钱树\’药材厚朴。山谷下部的一块块梯田中,背着背篓的村民一边唱着山歌,一边采摘又大又红的无公害反季节西红柿。在山顶的草地上,到处牛羊成群。而在山坡的一块块洼地,村民正在采收无公害反季节萝卜,一辆辆装运西红柿、萝卜和药材的卡车,来往穿梭在一个个小山村……”

对于甘甲村所处的位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人用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来描写。从文字的描述来看,恰如一幅优美的图画。

伟江乡位于龙胜东北部,距离县城有50多公里,记者跟随龙胜新闻中心的小韦开着越野车不是沿着河谷走,就是在河谷中盘旋。伟江乡政府所在地就坐落在“高山峡谷”中伟江河相对开阔的地方。从伟江乡政府再沿着河谷行驶40多分钟,不到10公里路,就到了伟江河源头甘甲村委的所在地甘甲自然村。甘甲村从山谷到山顶的洼地上,依次种植着西红柿、厚朴药材树木,还有反季节萝卜。

从无到有,小山村坚守厚朴种植30多年

谈起甘甲村产业发展的历程,已经70岁的村委原主任沈伟娓娓道来。

甘甲村委位于伟江河的源头,尽管只有190户806人,却有13个村民小组。村里有各类土地48000亩、水田250亩、草场18000亩,剩下的全都是山场。由于村民们散居在海拔970米至1500米的小小南山上,山高水冷,常年多雾,交通闭塞,村里世世代代居住的瑶族群众很少外出,至今仍然分散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沈伟记得,甘甲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并不种植厚朴药材,只是曾经在村里的黄家组发现过几蔸,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是药材树,只是酿酒的人做酒曲的时候才用。那个时候村里人的生活跟周围乡里很多人一样都是半饥不饱的,吃的粮食一直靠国家救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政府给村里发放了1200株厚朴药材树苗让大家种植。从那时开始,村里每年都能得到政府发放的一些苗木,开始种植厚朴药材,当时其他乡很少有种厚朴的。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厚朴药材一斤卖到了5块钱,村里的人都上山去剥厚朴树的皮。沈伟回忆说:“有一年,村里一户人家分到了几百块钱,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因为当时厚朴快被采完了,村里人就开始自发种起厚朴来“由于甘甲是处于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后来还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村,所以那时种植的苗木大多是国家提供的。”沈伟说。

到了2000年,村里厚朴药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伟江乡其他村的群众看到甘甲村民靠种植厚朴药材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也跟着种了起来。当地政府看到群众的积极性这么高,找到了一条致富路,也很支持。特别是从2001年到2003年这3年间,政府不仅给群众大量发放厚朴药材苗木,每亩还补助40块钱,发放各种贷款,鼓励群众大量种植厚朴药材。

政府的大力扶持、良好的市场前景,让伟江乡的群众看到了盼头。目前,整个伟江乡种植厚朴药材已经达到5万多亩,光是甘甲一个村委就有2.5万多亩。伟江乡党委书记黄有能告诉记者:“乡里决定再用8到10年的时间,鼓励群众种植厚朴药材,力争再种5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形成产业化发展。”

因地制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产业

如果仔细审视甘甲这个只有800来人的村落,不难发现土地面积的广阔是这个村最大的优势。林地总面积将近3万亩,使得甘甲有可能种植起如今面积达到2.5万亩的厚朴药材。此外,村里还有18000亩草场,甘甲村是如何利用起来的?

甘甲村委的支书蓝光球说,这些草场所在地人们通常叫做小南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种植厚朴让村里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提高,但村民的生活水平依然不高,陆陆续续便有村民去小南山放牧牛羊,一般人家有几十头牛羊,多的达到100多头。

即便是放牧牛羊,但广大的土地还是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1997年,村里的老主任沈伟到县里开会的时候,向县里汇报了小南山草场的利用情况以及群众的需求,寻求帮助。县里经过实地调研后,引进了桂林的一家蔬菜公司,开始在草场开荒种植高山萝卜。

1997年,引进的公司开始在小南山种植萝卜。小南山草场的泥土是松软的沙泥土,加上高寒山区气候,种出的高山无公害萝卜又大又脆又甜,亩产达到8000斤。

除了种萝卜,村里仅有的250亩水田都种上了高山西红柿。所谓的水田,其实是位于河谷中间一块一块可以灌水的田垌,大的面积有两三分地,小的还不到一分地。以前在田里种植水稻,往往是“三年两不收”。2003年,伟江乡的一些乡村开始种植高山西红柿,当时村里也想利用有限的土地引导村民试种高山西红柿。然而,很多村民并不相信种植西红柿能给村民带来收益。于是村里专门组织村民去资源县车田苗族乡考察西红柿的种植,发现那里跟甘甲同属高寒山区,车田能种植,甘甲也能种。学习回来,村民就开始种植了。到2005年,村里仅有的250亩水田都种上了西红柿。

沈伟说,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在扶持甘甲村种植厚朴的时候,还有扶持种植其他两味药材:杜仲和黄柏,因为朴、杜、柏3个字都是木字旁,所以被称为“三木药材”。杜仲和黄柏都是跟厚朴一样的灌木,长势慢,得生长8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以剥树皮当药材来卖。此外,杜仲只能生长在人们房前屋后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方,价格又不高,慢慢地当地存留不多了。而黄柏由于容易生虫子,当时种植的大多都死亡了。只有厚朴,从药材树上剥皮的时候只要不要伤到根部很容易再生,因而规模、面积都在持续扩大。

曲折甘甲的产业发展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很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甘甲村已经形成了高山上的药材厚朴种植、山谷梯田的反季节西红柿种植、山顶的牛羊放牧和萝卜种植等产业。这些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沈伟说,2001年到前两年,村里的厚朴药材价钱都还可以。“但是最近两年市场价钱不好,1斤药材仅卖到1.5元,最多不超过两元。”蓝光球说,所以这两年村里人就没有砍树剥药材了。

引种高山萝卜后,由于当时小南山到伟江乡五六十里的路没有修通,萝卜连续几年都运不出去,公司亏了本,也不种了。200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通往小南山的路修通了以后,山上的萝卜可以运到桂林甚至柳州,萝卜才作为小南山上的产业真正发展了起来。特别是去年价钱好,每斤萝卜卖到七八毛甚至更高,种一亩萝卜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小南山有几户种植萝卜规模大的人家去年每户光萝卜收入就达到了20多万元。有村民开玩笑说:“这样光种1年萝卜就可以到龙胜县城买套房子了。”

由于高山气候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西红柿的品质好,硬度和光泽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特别适宜运输,现在几乎村里所有的水田都种上了西红柿。但西红柿跟厚朴面临同样的情况:村里的产业形成了,但由于受市场影响,经常会出现一年价格很高、一年价格跌得厉害的情况。如何应对市场,村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

思考脱贫之后,产业发展的困境如何解决

甘甲村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这两年已经成为伟江乡经济的领跑者。黄有能说,甘甲村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出种植西红柿、萝卜、厚朴药材,养殖牛羊,使甘甲村委目前人均收入超过了龙胜2013年的人均收入4600元,这对伟江乡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也正因为此,甘甲的发展给乡里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只要因地制宜地去探索,即便像是甘甲这样曾经的贫困村依然也是可以脱贫的。2010年,甘甲村经过自治区评定已经把自治区级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了,把相关支援的政策转给了临近的崇林村和大湾村。

甘甲能摘掉贫困村帽子,除了政府30多年持之以恒的扶贫,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产业化发展上,政府对厚朴药材种植的推广目前已经遍及伟江乡的各个角落。按照乡里的规划,只有先做大规模,才能谈得上产业化的发展。按照伟江乡的规划,到达一定规模后,引进公司对厚朴药材的种植和销售进行承包,把每家每户的药材统一起来,整体施肥喷药,实施规范化管理,然后开办药材加工厂。通过公司运作不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实行订单农业,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增加当地税收,更重要的是让厚朴药材的种植、加工和营销走上规范化道路,实现药材的深加工,也可以实现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农业的转型,实现从粗放型向深加工转变,这是规划中的一个期盼。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2013年,有一位外地老板来伟江乡谈跟农民合作承包药材的事宜,然而因为价钱谈不妥,事情最终不了了之。黄有能说,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太高,土地一下子被承包后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认为,这会有一个过程。因为这样的发展也是各地的大趋势,在山东等一些地方已经很普遍了。紧挨着伟江乡的马堤乡芙蓉村委,村民把田地出租给公司,农民收取租金,又反过来给公司做工。运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农民的收入既得到保障,又实现了产业转型。

从基础设施层面来说,以前从甘甲自然村到达小南山的近30里路几乎都是灌木丛生的山间小路,从1997年就开始种植的高山萝卜质量虽好,但由于运不下山,销售困难。直到2009年路修好了以后,萝卜才成了村民真正的产业。然而,当时从小南山到甘甲自然村修通的这一段30多里路还是一般的村道土路,环山绕来绕去。这么一段路,村民运输下山的车要走1个多小时,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目前,甘甲村人最盼望的就是修通甘甲自然村到小南山这一段公路,那样村里的经济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闻推荐

经国家农业部认定龙脊梯田系统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本报讯(通讯员石农兵黄露琳)近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公布了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系统榜上有名,成为广西区第一个获得该项认定的项目。&n...

龙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胜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