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之美:“景”“人”相融
■张建国
■百年清华,源西学建制,开新学祖庭,一直萦绕着神秘的光环,是世人向往的学府圣地。今年5月,有幸参加清华大学2015年县域干部执政能力专题培训,在似梦如歌、是诗像画,令人心驰神往的清华园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学习。清华之“美、实、重”让人折服。
清华园景致之美,让人陶醉。同时,清华人更美,让人景仰。
中午在西郊宾馆报到后,邀约巴塘县委副书记姜健康拜访清华。远望清华正校门,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正校门全部由花岗岩装饰,八根高挺的石柱,让校园内外通透。校门外,绿地正中横置一巨大卧壁,南北两面分别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清华大学”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源自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引用《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生树立“完整人格”,这句话后被定为校训,成为清华精神所在。许多游客,尤其青年人,在卧壁前后合影留念,我们当然不能免俗。
入校门,至主楼台阶,一个长500多米、宽宽的中轴绿化带,银杏和国槐排立迎风摇曳。校里有许多出租自行车的,在清华自行车不可或缺,因为校园之大,学子们便每天骑自行车来往。清华人的勤奋,由此可见一斑。为了更好游览,我们徒步而行。
时值初夏,正是京城天色最湛蓝,气温最适宜际,校园里烂漫的花朵尽情绽放艳丽的容颜,恣情的叶草也蓬勃释放青春的生机,林荫婆娑、绿草如茵、游人往来、书香阵阵……美不胜收。
到得主体楼前留影,姜健康同学上次培训过,熟悉地形,带我往二校门而去。十字路口西行,是一条银杏成行的大路,行300米,过了校史馆、蒙民伟音乐厅,就能见到二校门。乳白色的石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纵向的流畅弧度与横向的方正线条完美结合显得格外清丽庄严。石门上端“清华园”三字出自时任军机大臣、中堂那桐之手。踱过石门,道旁树木葱郁,林荫之间光点斑驳,一条约150米长的林荫路,尽头一片青绿的长方形草坪,草坪前树立着汉白玉雕塑的古计时器——日晷,其上用中文和拉丁文刻有“行胜于言”。
绕草坪一群肃穆庄重的建筑是大礼堂区,草坪东南侧的清华学堂是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现为清华研究生院。当年,清华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奠定了“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基调。
草坪西的科学馆是清华物理系的大楼,走过大楼,就到了工字厅的正门。清华的起源就是这工字厅,现在是校长办公室等所在地。工字厅为南方庭院特色,院内游廊回转,荷花摇曳,藤萝缠绕,曾住这里的知名学者吴宓先生称其为“藤影荷声之馆”。吴宓是文学大师,钱钟书、季羡林、曹禺等名家都是他的学生。他自称“奠居”在此,意思是更适合住在这里的人尚未到来,自己不过是给他们打前站罢了。这可看出大师的胸襟,虚怀若谷;另一方面,又可知清华之人才济济,天外有天。
紧邻着工字厅的是古月堂,当初曾是清华女生闺房,男生不得入内。据说钱钟书在清华求学时,就常来这里与杨绛会面,一时传为佳话。在清华,还有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传世爱情也颇为佳话。如今才子佳人已去,曾经的浪漫让人遐思。
古月堂之西,便是近春园。1927年仲夏,朱自清先生感于世变,夜不成寐,怀揣“淡淡的哀愁”,漫步在恬静幽雅的荷塘边,潜滋暗长出一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心境,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妙笔写出梦幻荷塘、迷人月色的名文《荷塘月色》,从此清华的荷塘成了很多人寻梦和精神寄托的地方。
从朱自清笔下的大荷塘到小荷塘,扑入眼帘的除了微微泛黄的田田的荷叶外,在小荷塘的北岸,还有一尊朱自清先生的雕像,面水而坐,清寂若思。
小荷塘和水木清华连在一起。提起清华,必离不开水木清华。“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原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特别指园林里池水花木清幽美丽。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之前在许多描写清华的文章中拜读到此联,并详寻了解释,但未身临其境,难以全面理解。如今驻足仰读令人无限遐思的百年长联时,才略悟其中真谛:一切皆由心生。由此不由得想起一位尊敬的亦师亦友的领导随悟的一副对联:静心听花落,冷眼观世躁。
五月初夏,荷塘依旧,荷叶始绿,匍匐在水面,其间零星地夹杂着的是几片枯黄、几丝清冷、几分孤寂,透着那段曾经的几多沧桑。不见零星的白花和羞涩的朵儿,望着枯绿相间的荷叶,以及那冷冷泛着寒光的湖水,朱自清先生的冷冷清骨似乎就溶于其中,一种无法言传的韵致让人为之一颤。好在拱桥、荷叶、柳絮相映成趣,荷塘里鸭子戏水,鱼儿游弋,三三俩俩的垂钓人给这寂静的荷塘平添了几缕生机,弄影水中,尽显静谧之美。赋诗《荷塘遗韵》为念。
荷塘清冷韵犹存,月色未明骨气清。
喜得水木五月新,细雨游园慰众心。
在水木清华合影留念之际,下起了稀疏的细雨,倒让高原来的我们倍觉清新,有一洗新尘的感觉。
清华是名家云集之地,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足迹。1914年秋,梁启超曾在工字厅“赁馆著书”。后来,他在工字厅讲授著名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并任国学研究院导师。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邀请访华时,在工字厅住了半个多月。1927年6月1日,王国维来这里参加了国学院第二班学生的毕业宴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活动,第二天,他便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朱自清曾住在清华园北院9号寓居,与俞平伯、浦江清、吴晗、闻一多、李健吾等友人相互过从,“适意至甚”。
途经水利系,看到一有关水的雕塑,这样的雕塑还有许多,错落有致分布于清华的许多角落。我最喜欢的是“堆叠的书卷”和另一组关于“水木年华”的雕塑。
从中午一直到暮色掩映,我们才恋恋不舍的暂别清华,其实我们只走了清华校园的一小部分。在牛毛般的细雨中,游览清华别有一番情趣,随兴赋诗《邂逅清华》留念。
高空万里程,康巴至京城。
难捺心向往,立睹清华景。
自强当不息,厚德最载物。
夏雨乘暮临,为吾洗新尘。
清华校园的湖光楼影、林阴曲径、雕梁画栋、竹绿花红,美不胜收,景致优美质朴,让人很是陶醉,加上大家名人的点缀,愈加迷人。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一周以来,我们所亲身接触的,就让人倍觉醒目提神,清华人的淳朴已深植我们心底。
西郊宾馆报到,接待的是两位女老师,刘威和褚焱焱,平易近人,耐心细致,是我们的班主任。
为做好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专门配备了3名班主任,还有一位是李磊,从学员的食住行到学等,跟班服务,细到日常的温馨提示、校园介绍等。年轻的刘威,平时话语不多,挺严肃的,言谈中透露着干练,做事有板有眼。组织开班、结业典礼、通知每天上课的地点及乘车时间、收照片、发讲义,做得有条不紊。开班仪式上,她讲的那句“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让我们感到清华离我们并不遥远,很是亲切和感动。结业典礼前,也许是我们甘孜同学集体介绍的热情所致,刘威老师动情地讲到她虽是东北人,但爱人是成都的,对四川也有着独特的感情,让我们更多了些温馨回忆。
行走清华,所见到的清华人,是那么朴实、阳光和勤奋,朴素得体的衣着,引领着另一种“时尚”和“潮流”,那就是崇实尚学,闪耀青春;匆忙赶课的自行车队和食堂中的有序、安静,彰显着另一种“风景”和“魅力”,那就是崇礼尚义,明志厚德。这就是清华人,让人景仰。
新闻推荐
■何均良(巴塘县中学)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学美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境,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
巴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巴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