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发展环境好创业干劲动力足

阜阳日报 2018-03-02 09:30 大字

[摘要]记阜阳市“创业之星”张士奎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武万勇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位于颍上县红星镇的雪黎面制品有限公司,厂房内繁忙的面粉生产线,正在批量加工等待运往沿海城市的订单。而公司负责人是年仅27岁的张士奎,8年前,他扛起母亲打下的基业,树起一方面粉加工产业的标杆。

20岁返乡接手产值千万元企业

和许多想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2010年大学毕业后,19岁的张士奎选择在深圳一家电子厂从事管理工作。当时,由张士奎母亲郝家燕创办的颍上县雪黎面制品有限公司,正在扩大厂房面积和生产规模。

“2005年建厂时的日产量达到30吨,产量不断提高,面粉厂就要扩建。”2009年,郝家燕在红星镇筹建新厂面积有20多亩,并于2010年投产后,日产量达到300吨。尽管规模不断扩大,但张士奎意识到,父母对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的理念已经落伍,这会让公司发展步入瓶颈。

于是,在深圳打工不足一年,张士奎选择返乡发展自家企业。“先从最基础学起,熟悉业务管理后,又掌握面粉技术管理。”张士奎说,深入接触后发现,公司生产的面粉主要适应于面条、馒头等面制品,“当时我们生产的面粉市场价值不高,基本在每吨3000元。”

两年间,一系列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张士奎脑海中反复,提高产品价值的根本来源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只有创新面粉加工技术,改变原有产品类型。”

在创新中寻找发展突破口

2012年,张士奎亟待公司产品转型升级。在颍上县政府支持下,张士奎通过颍上县科技局,对接安徽农业大学,实行“产学研”一体的生产模式,“要根据我们当地小麦的特性,研发低筋面粉。”

新研发的面粉一经上市,可观的效益随之而来。“平均价格达到每吨3200元,在沿海城市供不应求。”张士奎介绍,新产品投产后,生产量占总产量的3/4,主要销往福建、广东、辽宁、天津等地,制成的面制品80%销往海外。“这款产品我们注册了‘郝老农\’品牌,在国内低筋面粉行业已经有一定的公信力。”

突破了产品关,张士奎没停歇思考,“还要转变营销模式。”张士奎说,公司传统的营销方式是靠销售员跑工厂、接订单,耗时费力占人工。“我背着父母,花了12万元报了武汉的一个互联网营销培训班。”短短几天的学习,就让张士奎收获颇丰。“回来就成立了网络营销部门,下半年就接了一个1000多万元的订单。”

如今,公司的面粉产品稳住了市场,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结合扩大了市场,投资也从原来的1700万元提升到3400多万元,公司占地面积从最初的20多亩地扩展到现在的37亩,并成立了安徽省老家好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餐桌主食,产品种类主要是馒头,为了消费者餐桌上的安全,张士奎联系了安徽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为馒头生产的质量坐技术后盾,保证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近年来通过互联网销售订单比以前多3000多万元,2017年一条面粉生产线年产值1.3亿元。”张士奎说,公司还开辟了一条馒头生产线,年产1.6亿个,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左右。“今年春节这两条生产线都忙不过来。”张士奎高兴地说。

“涌泉”相报家乡父老

8年来,凭借敢闯敢干的劲头,张士奎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公司发展之路,壮大“郝老农”品牌,包括“郝老农”牌馒头专用粉、油条专用粉,面条粉等高端产品。公司也因此先后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企业、省诚信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返乡发展的经历,让张士奎深切感受到:“回老家发展环境好,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公司想发展就有推动力。”根植一方土地谋发展,离不开家乡这片热土的孕育,张士奎懂得回馈,在发展公司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群众的发展。

“公司生产面粉的小麦都是从本地采购,每年使用的小麦有7、8万吨。”为促进家乡父老致富,张士奎利用金融扶贫,带动57户贫困户入股公司,每年享受5000元的分红,并招聘了3、4户贫困户在公司就业。在公司担任生产普工的吴培琴兴奋地说:“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早都脱贫了。”

近年来,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张士奎都和母亲一起到敬老院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给他们送去过节过年的实物及现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公司背靠家乡这棵大树好发展,咱也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优秀的创业经历和个人品德,也让张士奎在2017年收获荣誉,先后被授予颍上县“最美农民工”、劳动模范代表、红星镇“优秀文明标兵”、阜阳市“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从小被父母抛弃法院判给他一个“家”颍上男孩孤苦伶仃 法院判决由当地福利院作为其监护人

颍上男孩孤苦伶仃 法院判决由当地福利院作为其监护人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