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老街年味浓

阜阳日报 2018-02-23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通讯员 王林洪/摄

过年期间,到颍上县城管仲老街走一走,如织的人群,一路的年味。小车灯、大鼓书、舞龙舞狮、花鼓灯、豫剧推剧、魔术杂技……在长约800米的老街上,“过传统民俗春节,品家乡记忆味道”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正在进行,各类民俗文化演出轮番上演,让人目不暇接。

摩肩接踵过大年

2月8日,管仲老街正式开街,从那天开始,这里的单日游客接待量就达到8000人次以上,春节前气温回升,单日游客接待量一度突破2万人次。春节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到这里,观看民俗表演,体验浓浓年味,用“摩肩接踵”来形容管仲老街的热闹场面,再合适不过了。

大年初一,阜城的李先生开车带着父母和妻儿来到管仲老街过年。“听说这里的民俗活动特别多,从老街开街的时候起,我们就想来看看,今天终于来到老街一睹为快,果然不虚此行。”李先生一边欣赏舞龙表演,一边给家人拍照留念。

从东侧入口进入老街,一个大大的“福”字刚好投射在正面的照壁中央,这是最具传统中华文化元素的景点,引来不少游客驻足留影。整个“福”字约四米见方,无论是投射在照壁上还是人们的脸上,画里画外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老街东段的上空悬挂着500盏各色彩灯,加上两侧商铺门前、窗前的数百盏红灯笼,足以使整条街道流光溢彩、璀璨夺目。“在开街之前,这里全部是红灯笼,衬托出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到这里拍照。”颍上伟光汇通古镇运营有限公司营销经理马汉告诉记者。

浓浓的年味、欢乐的氛围也感染了前来游玩的游客。“都说现在年味淡了,但是你看这里,年味不是挺浓的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咱家乡的演出,多好。”年前刚从务工地返乡的颍上人李伟也带着家人前来游玩,对家乡的发展赞叹不已。

民间艺术受欢迎

在管仲国学馆门前,一群装扮好的灯舞艺人正在为一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数十平方米的场地四周,早已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锣鼓一响,这群穿着花红柳绿演出服的民间艺人就忙活开了,犟驴、旱船、花挑子、小车灯,还有拿着蒲扇和旱烟袋的“丑婆婆”在人群中左顾右盼,逗得游客笑声连连。

“管仲国学馆平时有国学和民间文化专题讲座,也有糖人师傅和剪纸艺人现场传授传统技艺。到了晚上,门前这块广场就成了这些花鼓灯艺人和说书艺人的舞台。”马汉说,在颍上的大街小巷、城市农村,有一点文艺细胞的当地人都会跳花鼓灯、唱四句推子,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民间艺术流传之广、受众之多、影响之大,直至今日仍可见一斑。

你看,在唱大鼓书的老艺人四周,不仅围拢了不少听得入神的老人,还吸引了许多看热闹的年轻人。说上几段,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艺人还会煞有介事地走下台阶,唱念做打、活灵活现,手中的弯头鼓槌也成了变化多端的表演道具。

在外城河畔的水上戏台,人们正隔着整治一新的景观河道欣赏着豫剧《陈州放粮》,由于是经典选段,演员并没有着戏装,但脸上的彩妆和动作与正式演出并无二致。戏台一角的乐队中,有板胡、二胡、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师傅们吹拉弹唱的功夫也有着专业剧团的水准。

主题鲜明风情浓

漫步外城河畔,人们仿佛都沉浸在老街浓重的历史氛围之中,久久不愿离去。冷不防的一声响锣,瞬间就把人们拉回了现实,原来这是打更人惯常的动作,只是力度之大、响声之突然足以把人吓出一身冷汗。

“管仲生活的那个时代,钟鼓是主要的报时工具,老街的打更人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给不少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颍上伟光汇通古镇运营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汪静告诉记者,颍上是管仲的故乡,规划全长6.1公里的老街以管仲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老街文化为脉络,打造成“一带六区”,即滨河文化景观带、美食休闲区、文化体验区、民俗商业区、精品度假区、文创娱乐区、综合服务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目前,管仲老街一期一标段约800米长的工程建设已经完工,一期二标段分金亭、美食街等标志性工程正在有序建设中。在已经开放的800米街区两侧,已经入驻商户60余家,汇集旅游商品、特产、非遗手工艺产品等,游客还可以乘坐乌篷船、黄包车、花轿等交通工具参观老街美景,领略皖北水乡风情。

“除了近期的民俗活动展演,正月十五当天,老街还将举行品元宵、猜灯谜活动。”汪静说,今年8月,管仲老街二期将与广大游客见面,届时,各项配套设施将更加完善,接待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闻推荐

颍上县黄桥镇

黄桥镇辖11个村和1个社区,人口7万余人,面积80平方公里,2017年被评为安徽省文明乡镇。在美丽集镇建设中,该镇全面进行立体式改造升级,涵盖空中的外立面改造、交通指示标识、路灯、过街公益广告等,地面的...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