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瓜蒌地一心为家乡
[摘要]记转业军人陈启红的产业扶贫路
本报记者郭晓林 实习生 万琳 通讯员 武万勇
全村过半耕地种植瓜蒌,因瓜蒌产业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近两年来,瓜蒌为颍上县陈桥镇李庄村带来的变化,让当地干群看到了新希望。当初,敢为人先、承担发展瓜蒌产业重任的带头人,是一直以来勤恳为民、一心为家乡发展的陈启红。
离乡二十余载返乡发展李庄村
23年前的寒冬,陈启红离开家乡,来到远在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参军入伍。陈启红说:“家里兄弟姐妹5个,经济条件不好,那年征兵就去了。”这一去,就是12年。“距离太远了,几年才回家一次。”2006年,作为士官的陈启红入伍期满,需转回本地就业。“就是太思念家乡,最后还是回到俺们村。”陈启红说。
回乡后,陈启红作为生产队长帮助村民管理田间,自己也流转了百十亩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人厚道、做事务实的陈启红,很快就被村部看中。2010年,他被选为村支部委员,主要负责农业安全生产等方面工作。这期间,陈启红越来越发现,以农为本的李庄村群众,贫困人口始终不减,贫困村的“帽子”牢牢固定在了李庄村。
“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基本没有集体经济的来源。”这让村两委和扶贫干部们很着急。2015年,李庄村两委决定开辟产业助推脱贫。然而,发展什么产业、谁来带头做等问题,让村部很难做出行动。“村里必须得有人干这事儿,也能干成。”村两委一致认为,回乡后一直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的陈启红,适合探索出一条符合李庄村发展需要的产业路。
种植瓜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后来我们到安庆、潜山等地考察,决定种植瓜蒌。”陈启红说,与种植草莓、牡丹等经济作物相比,瓜蒌不仅容易种植,而且浑身是宝,瓜蒌籽、瓜皮、根都很有价值。陈启红决定自己带头种植瓜蒌,牵头成立陈桥镇红宇家庭农场,扶贫干部在协调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很快,首批流转种植的385亩瓜蒌基地,日渐有了丰收的模样。“有大公司来签订合同,瓜蒌籽直接就被收购了。”陈启红说,第一年每亩地最多产200来斤瓜蒌籽,按照市场价20元买,“一亩地挣4000多元,第一年就收回成本了。”
随着种植、管理等技术的提升,瓜蒌连年提升。“今年一亩地最多能产400多斤瓜蒌籽,最低也能产260斤左右。”陈启红说,管理的好,发展的就好,还能给村集体多增加收入。“今年为村集体增加10多万元。”
然而,李庄村的许多群众却认为,陈启红发展瓜蒌产业是挣钱装进自己的腰包,而不是为了村集体。“压力很大,不知道咋让村民理解。”陈启红说,当初发展瓜蒌的目的,就是为了带动李庄村产业扶贫,让群众享受瓜蒌的福利。
带动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为此,陈启红和村干们决定成立瓜蒌基地,让村民加入其中。今年上半年,李庄村75户贫困户成为瓜蒌基地的股东。另外,瓜蒌基地每天都有10多名贫困户务工,每人每天50到80元不等,算起来每月至少收入1500元。
真金白银让许多群众看到了瓜蒌的前景,也让一些群众自己种起了瓜蒌。陈启红介绍,目前,除了他自己种植的500多亩瓜蒌外,已带动全村3000多亩地种植瓜蒌,规模超过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陈启红说:“我们还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注册了‘颍畔九儿\’农产品扶贫商标。”
随着瓜蒌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新的种产销模式被提上日程。“以前瓜蒌籽都是交给别的企业深加工,现在建了扶贫车间,准备自己加工成产品销售。”陈启红说,一旦形成瓜蒌种植搭架、种植指导、回收、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将获得更大利润,也会有更大的用工需求,将给贫困户带去更多利好。“销售瓜蒌籽每斤约20元,而销售成品每斤约50元,附加值更大。”
如今,已摘掉“贫困帽”的李庄村,利用瓜蒌产业以来致富的春天。“按照平均亩产300斤、市场价每斤21元计算,亩均利润四五千元。再加上瓜蒌皮、根还可制成中药出售,收入更可观。”陈启红说,“下一步,我准备利用扶贫车间,实施瓜蒌深加工,创造更多利润空间,打造李庄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10日,“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总决赛将在亳州市鸣响战鼓,比赛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本届赛事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待赛事来临,鸣枪开赛。2017年环江淮万人...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