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淮南市红十字志愿者风采录 用一言一行诉说大爱无声

淮河早报 2017-09-23 01:02 大字

优秀志愿者陈霞——

“优秀女工”、“劳动模范”、“文明家庭”、“优秀志愿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市中华慈善奖”候选人、“市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一串称号,谁能想到会集于一个普通粉煤卸煤女工的身上呢?

1990年,风华正茂的陈霞来到平圩发电公司粉煤灰公司当了一名“脏、累、苦”并称的卸煤工。忠厚朴实勤奋能干的陈霞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默默奉献近30年,赢得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片褒奖。

上班不久,陈霞便遇上淮南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当时工资微薄的她到处去找公益慈善机构捐款,并从此成为淮南几家公益慈善机构的常客和“挖掘”难题。

什么叫“挖掘”难题?坦言之就是她一直匿名捐赠,10余年后才被“挖”了出来。10多年来,不管是为全国各地灾区捐款,还是本地一些贫困家庭,大都有她匿名留下的痕迹。连续数年春节前开工资的日子,陈霞拿到工资家也不回,便直奔市红十字会捐给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后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从侧面打听到陈霞家庭经济状况很是一般,便询问她:“长期捐款会不影响家庭生活?”

陈霞憨憨一笑:“没事,我们可以节省点,但日子还能过得去,逢年过节,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帮上一把,尽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自己心里安宁,大家也都好过些。”

后来,她申请加入红十字志愿者队伍,不仅仅是捐款,能做的事情更多了……2008年春节前,淮南遭受严重雪灾,市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下乡看望贫困家庭学生,冰雪没膝,路十分难走,何况还要肩扛手提慰问物品。她带着8岁的儿子和两个亲戚家的孩子,每个人拎着一袋礼物——一步一跌地走村串户,与贫困家庭的孩子结对子。一天下来,3个孩子又累又冷又饿,见孩子们实在走不动了,她就鼓励、引导孩子们坚持到底。

2010年春节,她带儿子第一次随红十字会走进颍上县爱心农民王家玉办的孤残儿童中心,孩子们的状况震动了她,她当即把身上带的钱都塞给了院长。随后,她向公司女工部介绍中心的情况,在女工部的支持下发动女工们一起募捐参与,不久她带着载着满满一车爱心的物资来到中心,给孩子们送了去。此后,连续3年春节,她前往中心看望孩子们,直到后来中心交给了政府部门,改善了条件。

听说大别山区孩子们上学困难,她和女工部的姐妹们给孩子们汇去了资助款;得知潘集区一所小学一些贫困生需要帮助,她和姐妹们又送去了资助。

每次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再远再忙陈霞总会安排好家里的事,带上儿子,精心准备大包小包各种各样的礼物,让孩子与留守儿童交朋友。2012年,在看望潘集区夹沟镇老庙村坚持做爱心鞋的盲人志愿者聂道美时,得知聂道美的“好助手”一台老式缝纫机坏了,但又买不到新的。陈霞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结婚时的陪嫁——一直在使用的一台老缝纫机送去了,喜坏了聂道美。后来缝纫机出毛病了,陈霞及时赶去想尽办法修好了缝纫机。看到爱心老人谢海顺肚子太大,没有合适的衣服,大冬天敞着怀,她拿来爱人的大棉袄、宽松的运动服,向工友找来肥大的工作服,一一给老谢试穿,直到里里外外给老人配齐穿暖。

陈霞出生在普通家庭,爱人是公司的普通员工,婆婆去世得早,公公跟着她生活,她上班十分辛苦,回到家还有忙不完的家务事。尤其是2000年,孩子才4个月大时,公公突发脑溢血,不久又摔断了胯骨,从此瘫痪。陈霞抱着孩子陪公公住在了医院,悉心照料。此后,公公几乎是一年一住院,但陈霞用16年如一日的耐心、爱心、细心诠释“孝道”一词的含义和分量。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定时换身、擦洗更衣、按摩锻炼肢体、修剪指甲,她还学会了给公公理发,每天忙到夜深人静。但她始终没有怨言和厌烦,瘫痪16年的公公快乐地活到84岁高龄,身上没有一处褥疮,安详地离去,连医生也感叹是陈霞用真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真是比亲闺女还好还亲”,这是公公和所有知道的人对陈霞的评价。“家里家外、大爱小爱,其实我只是尽力做到自己能做的,都是应该的,真不值得提,更不要宣传。”这成了她的口头禅。

她的善举不仅赢得了爱人的支持和参与,还在儿子的心底从小烙上了爱的印记,儿子也成了小志愿者,母子时常一起奉献,快乐不已。她的行动更感染带动了单位的同事,她所在的女工部涌现出一批批爱心妈妈和热心志愿者。今年刚刚退休的陈霞开心地说,以后时间多了,参加公益活动机会也更多了,可以多做点事情了。

(文字、图片均由市红十字会提供)

图:陈霞带着儿子参加志愿活动

新闻推荐

花小钱 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省立医院与颍上县医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调查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