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潘松:坚守乡村学校三尺讲台

阜阳日报 2017-04-06 10:00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王鹏飞 武万勇

他推行的“人改”背景下“A、B系列互动”教学管理模式成效显著,他倡导成立的“正能量团队”激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二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偏远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他是颍上县八里河中心学校副校长潘松,他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却是无限的。”

用爱为贫困生撑起一片蓝天

   1997年,潘松毕业后走上讲台,他的许多同学劝他下海经商或者改行到其他行业。可每每走进教室,潘松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他选择了坚守,“就是离不开三尺讲台。”

“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这是潘松当时任教学校的真实写照。在物质较为匮乏的时代,潘松能够坚持,许多家长却动摇了。“家庭经济困难的,让孩子中途退学,很心痛。”为了让孩子多读点,潘松一次次家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家长让孩子重返校园。

潘松深知,农村学生家境贫困数量多,但他仍尽自己的努力进行自助。2008年5月,离中考仅剩一个月,潘松班级中的学生黄其其,父母因车祸双双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黄其其还没收拾好心情,就准备辍学,随伯父到外地打工谋生。得知情况后,潘松对黄其其说:“以后学校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亲人。”

从那时起,潘松不仅把黄其其接到自己家中,还负担起他的全部生活,一直供他读完高中、大学。如今,黄其其已踏上工作岗位,他说:“潘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今后一定要把潘老师对我的爱传递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积极探索课改 创造特色管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潘松深知老师只有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管理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合格师长。

担任副校长以来,他不断践行新课改精神,带领教师到各名校寻宝取经,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杜郎口中学学习“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到洋思中学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理念;到毛坦厂中学探寻“高考加工厂”的管理精髓……

但潘松说:“名校模式不能复制。”于是,他亲自深入调研,提出“人改”策略,探索出“AB系列互动”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经过短短四年的实践,学校中考成绩连续四年居全县第一方阵,成为颍上县第一中学的第一个“优质生源基地”,学校管理综合评估连续四年获全县一等奖。

2014年5月23日,全国区域课改现场会在八里河中心校召开,“人改”理念深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好评。如今,潘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已经顺利结题,他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子题正在研究中。

舍小家,倾心奉献基层教育事业

   潘松任副校长的几年间,学校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与他拼命忘我的工作分不开。他二十年如一日,每天踏着晨露到校,披着星月回家,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工作中,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给了学生。

2013年5月22日,潘松的父亲食管癌突然恶化,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一直念叨着潘松的名字,可此时正值学生中考复习的关键时刻。潘松到医院短暂探望一次后,便匆匆返回学校,甚至没能在父亲临终前见他一面。

潘松把对父亲的愧疚化作对学生无私的爱,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他先后资助贫困生16人,并组建了“正能量团队”,把积极向上的人聚集成正能量群,形成正能量场,时时传递正能量,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努力工作使潘松收获累累硕果。他先后获得全国电视展示课一等奖,阜阳市多媒体教学大赛一等奖,颍上县历史优质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市、县级一等奖;先后荣获阜阳市优秀乡村教师,阜阳市骨干教师,阜阳市农远资源应用讲师团讲师,阜阳市优秀辅导员,颍上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20年的从教生涯,让他深深爱恋着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他将继续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用汗水谱写动人的教育华章,用真情演绎平凡却精彩的教育人生。

新闻推荐

游人如潮八里河

清明假期的颍上县八里河景区,活动丰富、景色醉人,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其中,4月3日接待游客6.73万人次,同比增长1.19%。特约摄影王林洪...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