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寂寞恬淡美生活
[摘要]本报记者 宋玉洁/文 通讯员 武万勇/摄
闲暇时光,谢桥镇龚集村的白亚军、王俊涛几位老哥们敲起了锣鼓寻乐趣。
近日,记者来到颍上县谢桥镇龚集村时,正赶上逢集,吆喝声、叫卖声、砍价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乡村春日独有的集会交响曲。这里边,有当地村民的经营之道,也有百姓寻常生活的酸甜苦辣。
集市打烧饼 养老靠自己
“卖烧饼喽!”在集上一处交叉路口,69岁的王俊涛摆了一个露天烧饼铺,一方案板,一个烤炉、一把条凳,就是这铺子的全部家什了。系着围裙的王俊涛一边招呼过路的熟人,一边干着手里的活计,揉面、放料、上锅、起锅……王俊涛打起烧饼来动作娴熟,一气呵成。五六分钟的工夫,一锅烧饼便出炉了,香气喷喷,色泽金黄,可口诱人。
“老王家的烧饼纯手工做的,就是好吃!我们都吃几十年了。”村民张玉德说。
快到晌午了,王俊涛的老伴提了一个保温饭盒,领着一个小孩来到集市上,给王俊涛送来了当天的午饭——红芋稀饭。“打烧饼是俺的主业,两天逢一个集,每个集出半天生意,去掉成本,一次能挣几十块钱。今个在街上吃了午饭,俺想再出一会儿生意,看看可能多卖两个烧饼。”
老伴牵着的小孩是他们的重外孙女。王俊涛家里有3个孩子,两个闺女在颍上迪沟开发区工作,还有一个儿子在外省打工。“我和老伴照顾这个3岁多的小孩,平时有些辛苦,生活倒也充实。不想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也从来没向儿女要过生活费,总想着趁着身体还行多干几年,攒两个零钱,以备今后养老。”
乡村老木工 人情往来多
春光明媚,杨柳吐青,集市上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浓郁的人情味儿。木匠白亚军的店铺门口摆了很多小板凳、小桌子,屋子里整齐堆放着杉木、桑木、槐木等原料木材和木工工具。中午,赶集的人渐渐散去,生意淡了,白亚军开始抽空给一个八仙桌子上清漆。“这八仙桌,桑槐树做的,全实木,几十年都用不坏,一个卖1000多块。”
除了打传统家具外,白亚军还给附近的回民做棺材。“一个棺木便宜的要四五千块,贵的要一万多。因为俺们集上回民不少,人离世后可以土葬。所以,棺木的生意还行。”白亚军家里还有六七亩地,种植模式为一麦一稻,一年收入五六千元。“其实,种地不咋挣钱,主要还是靠店铺里的生意。加起来,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块钱。”
说起日常花销,白亚军介绍说,“其实,俺们老两口平时的生活花不了几个钱。年龄大了,大鱼大肉的也吃不多,平时以粗茶淡饭为主。主要的花销在红白喜事上。喜事,普通关系的要拿两三百元,近亲要上千元,低于二百块钱,现在是拿不出手了。丧事,普通关系的一百元起步,关系好的要五六百元。总体算下来,这人情往来的份子钱,一年得一万多块。”
白亚军说,他今年已经69岁了。这些年送出去的份子钱也不指望将来能收回来。“都是亲戚邻居、乡里乡亲的,感情都是几十年一点点积攒下来的。能处到一起是缘分,参加个红白喜事,主要表达一份祝福、一份安慰。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样平时相处也觉得融洽一些。”
吃穿都不愁 业余舞龙灯
27岁的蔡伟是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看起来精神头十足。“在俺们看来,在家里干比出去打工强。”蔡伟告诉记者,“爷爷、父亲都是木匠,说起来,我们家也算是木匠世家。”
原来,蔡伟的父亲在集上开了一家家具店,现在年龄大了、干不动了。父亲不愿看到自家的木工手艺失传,就让儿子留在家里学木工活,开家具店,做点生意。”
如今,龚集村的老少爷们都知道,蔡伟的木工手艺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知名度高,订单自然不断。“我们店铺临街,是自家的门面,不要交租金,经营成本低,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块钱。”蔡伟说,他爱人开中巴车,平日里跑颍上县城和谢桥镇之间的班线,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上一年级,小的才两岁。俺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得和和美美。”
家乡给予蔡伟的吸引力,还在于村里独特的文化生活。原来,龚集村素有舞龙灯的传统。由于时代变迁、经费欠缺,舞龙队渐渐衰落了。集上的老艺人们希望把舞龙灯这项民间文化传承下来,但苦于找不到愿意学的年轻人。东瞅西瞄,大家相中了身体壮、脑子活的蔡伟,他打小就被视为舞龙灯的好苗子。在老艺人们的感染和调教下,蔡伟很快学会了舞龙灯的活儿,什么人上人、打鞭策等高难动作,他都不在话下。渐渐地,蔡伟承担起舞龙头的主要角色。“老艺人们寄希望于我,感觉身上有了一份责任。逢年过节,和乡亲们在一块乐呵乐呵,生活也挺有意思的。”蔡伟说。
新闻推荐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37座国有泵站的机组、穿堤涵洞、变电设备进行检修保养,确保安全运行。图为3月16日,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对长林排灌站机泵水下部分进行维修。特约摄影
连日来,颍上县水务局抓住当前外河水位低的有利时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37座国有泵站的机组、穿堤涵洞、变电设备进行检修保养,确保安全运行。图为3月16日,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对长林排灌站机泵水下部分进行维...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