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大姐拉家常 多么熟悉 温馨的声音
[摘要]——柳溪印象
○8.19岁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的奔跑,46年的坚守。
柳溪,合肥广播电视台《庐大姐拉家常》节目的主持人。她的声音已经陪伴和温暖了几代人,成为合肥人家喻户晓的“庐大姐”。
柳溪,本名柳淮青,播音名“柳溪”是她给自己起的。她说,这寓意声音能如柳丝般柔和、轻盈,如溪流般清纯、动听。
好多人说,柳溪就是为广播而生的。
从校园广播台开始,柳溪一路走来,始终没有离开广播。而真正走进播音室,坐在话筒前开始她的播音生涯,是1970年。那年,柳溪21岁。她的第一个岗位是颍上县广播站。1978年,她成为合肥广播站(合肥人民广播电台前身)一员,在合肥的上空,响起了柳溪那充满乐动的声音。
柳溪说,她怀念上世纪70年代在简陋的小平房里辛苦忙碌的磨砺与充实;难忘80年代初有线广播恢复到无线电台,她反复呼着台号“合肥人民广播电台”的激动与兴奋;更庆幸的是,1981年4月,《庐大姐拉家常》开播,她成为“庐大姐”,这一当竟三十多年过去了!
《庐大姐拉家常》是一档服务百姓生活、与百姓交心谈话的节目。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样的栏目还不多。不过,也正是因为“聊油盐酱醋、述咸淡人生”这样接地气的节目定位,加上柳溪那独特、亲切的嗓音,使得这个栏目一开播就立即受到热捧。尤其是直播以后,信件雪花般飞来,电话时时响个不停;一拨又一拨的听众来到电台,只是想亲眼看一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庐大姐”。
想听众之所想,急听众之所需。柳溪总是尽力满足听众的需求。听众小周,腿有残疾,打电话对柳溪说:“庐大姐,我想你了!”柳溪便骑着自行车来到她的家里;80多岁的许老太太血压高,却对家里人的提醒不以为然,说:“除非庐大姐亲口告诉我。”无奈之下她的儿子拨通了柳溪的电话,柳溪一口应允,来到南淝河畔大窑湾许老太太的家中……
“我做的是广播,这是一份情暖万家的事业。”柳溪说,“庐大姐”的“庐”,就是“广”播连接着千家万“户”。
岁月如梭。2004年,55岁的柳溪到了“光荣退休”的时候。对于在话筒前奋斗了34年的柳溪来说,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为了听众的需求,也为了事业的需要,电台决定返聘柳溪继续主持她的《庐大姐拉家常》。这一做,就又是一个十多年过去了。而其中的辛劳,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提及家人,柳溪十分愧疚,尤其是对儿子。到外地上大学,没有送;找工作,没操心;婚房装修,没伸手;甚至连儿子的婚礼都没能参加。2007年家里添喜,小孙女在上海出生,柳溪又一次愧对儿子媳妇,没能去照顾媳妇坐月子,也没能常常带孙子……
在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上,有这样一段对柳溪的评语:“从事播音工作44年的主持人柳溪,退休后10年间仍坚守在话筒旁,用敬业、执着的主持精神,带给听众平凡生活的温暖。”
这一座“金话筒”奖杯是迄今为止安徽省广播电视界的唯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一个人一辈子做很多事情不算什么,但是一辈子坚持用心做好一件事就已经足够。对于“庐大姐”柳溪来说,她一直以来其实就在做一件事情:为听众服务,倾听听众的心声。
有人说,“庐大姐”是一棵“常青树”。柳溪说,常青树需要根基与沃土。广播就是她的根基,听众就是让她汲取营养、保持生机的沃土。
是的,广播事业给了柳溪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她坚定而执着地追寻着梦想,永不停歇;广大听众给了柳溪永葆事业青春的营养,她热忱而忘我地服务大众,矢志不移。
“庐大姐”成就了柳溪看似平淡却情暖万家的事业。“只要我在岗位一天,就要为大家服务好一天。”她说,“我愿与大家一起,不懈地努力深寻,将生活做成一道大餐,使其色调浓郁,味道香醇。咱们美美地品尝,尽情地享用,那感觉,该是何等的惬意、醉人!”
用最初的爱,做永远的事!46年过去了,“庐大姐”继续坚守着……
新闻推荐
另有3名患儿和1名老人中毒,经救治后好转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