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锦旗送上门 老师才知道他一瘸一拐的原因90后小伙跳下寒江救回轻生老人

大江晚报 2013-03-15 21:42 大字

落水老人的家人给吴威(左二)送来锦旗

21岁的吴威坐在记者对面,黑框眼镜,褐色的外套,交谈时面带微笑。这个身高173公分、体重不足60公斤的男孩,在冰冷的江水中,救起了一位比自己更高大的轻生老人。谈到14天前的这件事,吴威觉得没什么值得特别强调或升华的,“很单纯的一件事,看见了,想救也能救,就做了。”

兼职路上遇险情

2月28日周四,距离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学不到一周。人文管理系市场营销3112班的吴威趁着下午没课,骑上自行车沿利民路行进,打算找家快餐店做兼职。吴威的老家在阜阳颍上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他从大一就开始打零工,一方面减轻家庭负担,一方面也积累些社会经验。

骑到中江桥南公交站台的时候,吴威发现有些不对劲。桥边站了一群围观的市民,都在向江水中望着什么。他加快了车速,到近前一问,有人伸手一指,说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几分钟前跳江了。顺着围观者的手势,只见老人在西边的青弋江里浮浮沉沉,脖颈以下完全被水吞没。“当时水流挺急的,风也大。”吴威立马拨打了110和120,并作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下水救人,“没法干等着,迟一秒钟,老人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险。”

急智翻栏下寒江

但是,难题来了,如何到达距离老人最近的江岸边?吴威回忆说,当时青弋江北岸的路因为整修被封,竖起了3米高的铁栅栏,栅栏左侧悬空5米左右是河岸,右侧悬空4米左右是马路。他快速判断了一下,选择从左侧翻越,因为没有阶梯可以直接下到岸边,情急之下,吴威跳了下去。“右脚当时就很疼,大概筋拉伤了,但也没多管”。

吴威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此时岸上的他和老人的直线距离不到10米。“我大声喊他,问叔叔你怎么样。”但落水者已经没有任何回应,甚至连挣扎都停止了。吴威心里一紧,迅速掏出手机钱包,扔了鞋子,衣服都来不及脱就跳入江中。“抓住老人的那一刻,我发现他脸色发紫,但还有微弱的喘气声,心里总算踏实点。”就这样,他拖着老人上了岸。老人身材高大,呛了水后人更沉,吴威拖着他很吃力。“现在想起来是这样,当时是顾不上的。”

看着近乎陷入昏迷的老人,吴威不停地和他说话,“叔叔,你一定要坚持住,救护车就快到了。想想你的孩子,要坚持住。”两分钟后,辖区警察赶到了现场,和吴威一起一路小跑,将老人抬上桥,送到了救护车上。

三年间救起一老一幼

在派出所做过笔录后,浑身湿透的吴威骑车回到了学校。当天晚上,他就感冒了,并且在此后的一星期里,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同学问起为什么,他多是笑笑。

吴威的班主任陶丽是在3月9日才知道这件事的,因为落水老人的儿子来到学校送锦旗。若非如此,吴威根本没想过和学校提起。“过了10天,这期间他学习生活如常,什么都没说过。”在陶丽眼里,吴威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在系学生会任职,能干又上进,还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平时,为人懂事热心,有凝聚力,班级人缘极佳。“他和我说的时候,还有些不好意思。我听了,心里是又感动又担心”。

其实,这已经不是吴威第一次救人了。2010年,他还在颍上县第一中学读高中的时候,就曾救起过一个落水的男孩。“暑假8月份,我骑车出门,路过护城河的时候,听见有人喊救命。一看是一位带小孩的母亲,她家一个5、6岁的男孩落水了,我跳下去把他救起来了。”回想当初,吴威分析说,那里水不深,但是特别脏。救人后,他没有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一身泥回了家,还被家人心疼地“责骂”太莽撞。

笑谈救溺“四定律”

周围那么多人都不下去,你怎么这么干脆?天冷水急的,就不怕有个万一?……学校表扬吴威后,同学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些问题。“我自己也为人子女,上面有父母,看到长辈有危险,不能无动于衷。”吴威觉得,救人本身不需要总结什么理由。而且,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冷静思考的。“救人当然有危险,所以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能力。我懂得一些救溺的常识,水性也好,我相信自己才去救的。”

吴威还给记者总结了几条救溺的“定律”。第一,必须立即拨打110和120,请专业人员赶赴现场;第二,要对自己有个判断,不懂水性不要逞强。如果现场有长竹竿等工具,一定要利用好;第三,救人时,不要让对方从正面抱住,尤其是不要挂住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从后边抱住落水者,向回游;第四,下水前将衣服尽可能脱掉,减轻负担。

现在的吴威,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学生会组织活动,课业之外做做兼职。今年10月,他还将开始实习,“我最想从事建材类和医疗器械类的营销。”对于这个年轻人,生活才刚刚开始,救人是无悔的选择,也是一段美好的插曲。

记者 程茜 实习生 张冉 文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秸秆变身“面包草” 增收又环保

本报讯(吴茂俊)最近几天,涡阳县偏远的临湖镇程老家村突然热闹起来,听说这里的种粮大户在经省城来的教授牵线搭桥,引来专家和技术,用机器将往年扔掉或者干脆烧掉的玉米秸秆加工出了牛、羊等家畜爱吃...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