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民生的“安徽答卷”
(上接A3版)
8月1日下午,骄阳似火,高温袭人。淮北市相山区合众小学的留守儿童室,静悄悄的。置身这里,感受到的是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爸爸妈妈,你们想我了吗?如果让我许一个生日愿望,我的愿望就是想和你们在一起!”“星星在哪里都是很亮的,无论何时何地,亮出你自己的光!”……一个个孩子在黑板上留下了稚嫩而工整的笔迹。抒发内心渴望的同时,也不忘激励自己。墙上“你我共享一片蓝天”的巨大横幅,扫去人们心中留存的一丝怅然。堆放在柜子和桌上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以及翻旧的书籍,也叙说着它们与孩子之间说不完的故事……
校长周国勤拿出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记录本,上面记着每个孩子的倾诉内容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
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全省有300多万。2010年起,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就被纳入省级33项民生工程中,从制度和经费等方面得到全面保障。省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各乡镇创办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在农村地区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目前,1.9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308个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2007年以来,安徽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由规模扩展向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均衡协调发展转变,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教育质量转变。
安徽近20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已转移就业1430万人,约300万农民和农民工接受了就业培训。今年上半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居中部第一位
安徽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多、能吃苦名声在外,而文化水准相对较低、技术能力比较落后却是人所共知的“软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9年以来安徽省实行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们正逐步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
安徽从2010年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以来,有88.3万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人数76.4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6.5%。
技能培训让近200万农民,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白面书生骑白马/一马二马到丈人家/丈人丈母不在家/推开窗户望见她/梳油头,插金花/……卖田卖地要娶她。”
这是六安的一首民歌,歌里的“梳油头”指的是野生的油茶榨出的茶籽油,用它搽头发,那叫一个“黑又亮”!如今,这种往日养在“深闺”的好东西,正逐渐走出大山,成为家喻户晓的高档食用油!
8月2日,云雾缭绕的大别山深处,霍山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郁郁葱葱的油茶苗漫山遍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里刚刚结束了一个种植现场培训会。
农民李其银在这里学会了选种、嫁接、培育等油茶实际栽培生产技术。他深情地抚摸长势喜人的茶苗,说道:“这是良种油茶,早结果、产量高、出油率高,一棵能卖两元钱,几十亩的树苗今年能带来十多万元的收益。”这一片油茶苗生产基地,已成为周边农民们致富的好路子!
霍山县副县长潘家东很自豪:霍山县的茶叶、百合、油茶等农产品品质上等,全县正培训推广这些农产品的种植技术,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木讷、守旧是鲁迅先生小说里“闰土”等传统农民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像李其银这样知识型、科技型、市场型的新型农民,一改千百年来“泥腿子”的固有形象,成为充满自信与激情,耕耘于天地间的土地主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10年,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实现稳定就业,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截至2012年6月末,安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43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多万人。“十一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2.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126%。今年将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人的目标。
稳就业,固民生;提收入,富民生。
2011年以来,安徽居民收入增势明显。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91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60元,增长18.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个和2.8个百分点,均居中部第一位。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正在铜陵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让工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也让铜都再次声名鹊起。
8月14日下午,在铜陵狮子山区,来自海亮铜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方负责人和职工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确定工资增幅均在10%以上。
“和老板‘谈工资\’,让我感到被尊重,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加爱岗敬业。而且以前即使涨也是被动地涨,现在知道是怎么涨的。”来自红星阀门的职工小耿是职工代表,虽然年轻,可维护职工权益却从不含糊。
增加工人收入,岂不是让企业“割肉”?铜陵其利电子公司总经理英朝辉却不这样看。“如果企业发展不好,也会被员工‘炒鱿鱼\’。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向职工‘亮家底\’‘报实账\’,职工向企业谈想法表心愿,建立起一种互依、互信、互益、互存的良性关系,大家共同受益。”
一直参与推进辖区内工资协商制度的铜陵市郊区工会主席胡国正说:“铜陵是一个工业城市,工资占家庭收入的七成以上,推进工资协商制度对保护工人利益特别重要。去年以来,签过约的郊区企业工人收入大部分上涨10%以上,基数低的还涨了百分之二三十。”
到2013年,安徽将在85%的已建工会组织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其中世界500强在皖企业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而保障工人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
“党的政策,真正好;白内障,免费来治疗……”一位年逾七旬的白内障复明老人,用自创的《打夯歌》唱出了真情。一个不断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城乡铺开。5100万安徽农民参加新农合,城镇医保覆盖面达98%以上
近日,卫生部公布2012年全国医改工作进展监测结果:27项指标中,安徽有8项名列第一,13项排名进入前5。
安徽医改走在全国前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新农合让全省5100万农民成了看病“报销族”,900多万没单位、没工作的城镇居民和学生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药品零差率销售让医疗机构药价下降50%以上。新农合按病种付费的住院病人达17万人次,平均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7%。
8月10日,记者走进12岁的白血病患儿鹏鹏的家,他刚接受过骨髓移植手术。
母亲一脸感激:“我们是低保户,如果不是政策好,我们不敢做这个手术,孩子做手术共报销了19万多元,大病救助政策还补贴了6万元。”鹏鹏是黄山市屯溪区首例新农合补偿超过10万元的患者。
“目前,新农合参保率达99.5%,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59.4%,居中部地区和全国前列,全省87个县(市、区)已开展门诊统筹;16个市的市级医院推行即时结报,实现了参合农民‘住院有保障、门诊有补偿、看病花钱少、报销很方便\’,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更是高达77%。”省财政厅民生办副主任宋先贵介绍。
省人社厅医保处处长童宗伦告诉记者,自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城镇非从业居民、中小学阶段学生、大学生乃至农民工子女等都纳入了自愿参保的范围。其中,2008年安徽在全国第一个将80万在校大学生全面纳入医保。截至2011年底,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一起,安徽参保人数已达1612.9万人,参保率达98%以上,远超国家90%参保率的要求。
“城乡医保统筹是大势所趋。”童宗伦说,在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中,最高目标是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一样的医疗保障待遇。目前,全省已有20多个市、县(区)在整合城乡医保政策。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不仅实现城乡统筹,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医保资源,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平台。”不仅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困难群体医疗补助也有突破。
当政策阳光照到这些困难群体时,柔弱的生命就会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党的政策,真正好;医疗保险,能报销;白内障,免费来治疗……”合肥市包河区76岁老人陈荣开最爱唱这首自创的《打夯歌》。他曾在“江淮情”走进合肥大型慰问演出中唱响这首自创歌曲,一时成了红人。
谁能想到几年前,陈荣开双眼失明,走路得用棍。包河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白内障复明工程,不仅治好了他的双眼,还全额解决了医疗费。老人再一次看到家乡的面貌,激动得哭了。区政府负责人介绍,包河区倾力民生,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财力新增部分近80%都投入到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等各项民生工程上。
有了医保,看病贵难题得到有效缓解;看病难,也将随着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迎刃而解。城乡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07年开始,省政府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日程表,至2008年底,全省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0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70%以上的城市人口,在城镇基本织就“15分钟就医圈”。到2011年底,在农村,按照“一个乡镇一所卫生院、一个村一个卫生室”的原则,已建设1230所标准乡镇卫生院和15911个村卫生室,千镇万村织就一张“小病不出乡、大病有保障”的医疗服务网。
“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阜阳市一座敬老院门上的对联这样写道。如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安徽2000多万居民参保,“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
铜陵74岁的孤寡老人罗爱金,出门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说起铜陵市的“幸福工程”,她几度哽咽,异常激动:“没有交过一分钱,每个月还有60元养老金,加上大病补助、居家养老等多项补贴,生活无忧。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安度晚年!”
2007年开始,铜陵在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的民生工程基础上,增项、扩面、提标,累计滚动实施239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逾41亿元,惠及城乡95%的居民,满意率超过90%。
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说:“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为百姓打造出宜居宜业、快乐安康的‘幸福铜陵\’,就是最大的民生!”
铜都的新变化印证了姚书记的观点。2008年,铜陵提出,提前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全面小康工程的各项指标。到去年底,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6.82%,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009年,金寨县在省内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老人也开始从政府“领钱”了。2011年,安徽又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当年将两项保险制度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实施。
今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次纳入33项民生工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全年计划投入60亿元,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都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省财政厅社保处处长朱艾勇介绍:截至6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2442万人,612万人领取养老金,累计发放基础养老金近58亿元。今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实现全覆盖,比试点之初规划的“时间表”提前了7年!
目前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55元,部分地区提高标准达60元。虽然数量有限,却是一个起点。“继续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是‘十二五\’时期必须着力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省人社厅厅长刘莉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还将继续提高。
与养老保险制度一起,五保供养以及低保制度的建立,使生活极其困难的群体,老有所养,不再流离失所。
在合肥市大圩镇黄港敬老院,年近七旬的沈自聪老人逢人就说:“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农村人,现在过的也是城里人的日子哩!”黄港敬老院是合肥“515敬老工程”(“十一五”期间,用5年时间,投资1个亿,让50%以上的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敬老院,共投资500多万元,有近百位五保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每天的菜都不重样,一荤一素一汤,口味淡,适合我们老人吃。”在这里,老人看病费用全由政府兜底,不动生活费一分钱,平时还有专职医生轮流值班,照顾他们的健康。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李永胜谈起制度保障如数家珍:近年来,安徽省强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全部完成“年均增长10%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城镇低保标准达到302.1元/月,增长17.4%;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780元/年,增长43.8%;五保供养标准达到1700元/年,增长41.7%。
据了解,安徽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5.7万人,其中在2046所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有16万余人,其余为分散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2155元,集中供养每人每年3250元,条件好的地区如合肥已经达到3620元和5390元。
“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阜阳市颍上县杨湖镇前楼敬老院门上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应保尽保、老有所养”的赞叹。(下转A5版)
新闻推荐
老母亲犯病住院输液时,我陪她拉拉家常,话题说到了日本鬼子上。我妈说,日本鬼子进过我们庄子,那个惨状真是无法形容。下面就是我妈叙述的内容:那是天...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