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囤粮”距离农户还有多远
种粮大户的临时“粮囤”缺乏专业设备
本报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个传统让中国农民“囤粮”的热情持续了数千年。如今,随着粮食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亳州市在家中存粮的农户越来越少了。记者调查发现,在亳州市农村还有很多种植大户仍在“囤粮”,如何科学储粮成为减少粮食浪费的重要一环。
粮囤成了稀罕物
“现在几乎没有农民再‘囤粮’的了。”9月1日,在谯城区颜集镇李集村两委委员徐坤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粮囤,但现在基本上都不见了,这不是说粮食不稀罕了,而是粮食成了普通的商品,随时可以买到。
徐坤家里有12亩土地,除了两亩药材,其余的都种了粮食作物。每年粮食收割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把粮食晒干,然后再联系粮食经纪人卖掉粮食。曾经被当作“宝贝”的粮食,现在连家门都不进了。
谈起农民对粮食态度的变化,徐坤笑着说,现在家家住的都是楼房,没有给粮囤留地方。如果把粮食囤在家里,不仅占地方,而且保管不当还会生虫、霉变,不如直接卖掉,省事省心还能增加现成的收入。
科学囤粮需解题
农村是不是就不用囤粮了呢?采访中,谯城区富祥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徐伟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普通农民可能不需要“囤粮”了,但种植大户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囤粮”,而且要学会科学“囤粮”。
在徐伟的“粮囤”里,50万斤小麦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今年,他和太和县一家面粉企业签订了粮食收购订单,但由于面粉加工需要过程,新收的小麦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送过去,“囤粮”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徐伟流转了1000亩土地,按照亩产小麦1000斤计算,每年收获的小麦就有100万斤。除了销售环节需要“等”,有时为了卖个好价格,徐伟也要“等”。如果不破解科学“囤粮”的难题,合作社就不可能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也将受到掣肘。
基础设施是关键
走进徐伟家的“粮囤”,记者看到,说是“粮囤”其实就是简易房。徐伟介绍说,这里原本是合作社的培训室,被临时用来存放小麦。但由于缺少通风、换气等专业设备,这个“粮囤”只能短期存放粮食,否则容易生虫、霉变,从而造成粮食浪费。
徐伟也想建设专业的“粮囤”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但巨额的投入让他望而却步。徐伟说,粮囤离不开烘干设备,但一套日处理能力上百吨的设备至少要投入上百万元,经济压力非常大。
缺乏良好的硬件设施,最终受损的还是村民。“几千斤的粮食一下子就给冲走了。”提起8月24日发生的事情,徐伟很是心疼地说,当天为了帮助村民晾晒刚刚收获的春玉米,他把自家合作社的水泥地借给村民使用,没想到突然下起了急雨,很多正在晾晒的粮食被雨水冲走,村民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如果能完善农业硬件基础设施,如晾晒场、烘干设备和储存设施,粮食浪费的现象就会进一步减少,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徐伟表示。(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鲁迅先生对郭宪所著《洞冥记》,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这样的评价:“大抵言荒外之事”“大旨不离乎言神仙”。《洞冥记》作...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