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阜阳小吃 居然与这位庐州知州有关

合肥晚报 2020-08-02 01:28 大字

曾经当过庐州知州的南宋著名军事技术家陈规是从顺昌(今阜阳)府知府任上转任的,他先后参与了顺昌之战和庐州大捷两场抗金大战。至今,枕头馍、糊辣汤、咸淡麻糊这些美味小吃背后,都有着抗金英雄们的神奇传说,都深藏着百姓们的家国情怀。

一、饿时吃、困时睡的枕头馍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但凡叫得响的小吃,几乎都有历史典故,都与名人有瓜葛。但有些实属牵强附会,有些则是捕风捉影,要说到阜阳的枕头馍绝对有真实的历史出处。

枕头馍是阜阳特产,阜阳人又称大馍或大卷子馍。每个长约1-1.5尺,宽约0.5-0.8尺,厚约0.3-0.5尺,重约2-6斤,馍焦金黄,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润,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堪称馍中之王。

枕头馍工艺并不复杂,关键是压面活儿要好,据说从馍坯到上锅要揉368下,直到面坯变得柔软有韧劲,不再有一片硬皮方可。其次是蒸功夫,既不能蒸糊蒸焦,又不能面生不熟,这里面有个拿捏时间的问题。

传说以前没钟计时,老辈们就点燃一炷大香,香燃尽馍就差不多蒸透了。刚出锅的馍,白白胖胖,圆圆墩墩,符合阜阳人质朴憨厚的性格,又像一群刚出浴的小白鹅,惹人怜爱。

“金黄的馍底配上雪白的馍,切开两片,夹上刚出锅的卤牛肉或是香酥的粉蒸肉,一口下去,满口留香,让人吃后还想吃。”阜阳市颍东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李景波笑着说,“更重要的是,当年,枕头馍还成就了抗金的胜利。”

阜阳古时又称顺昌,南宋初年,金兀术率十余万金兵冒犯。顺昌府知府陈规和守城将领刘锜率领的八字军却只有不到两万人。兵力如此悬殊,他们却以少胜多,阜阳百姓皆称,饿时吃、困时睡,枕头馍立下了大功。

颍泉区商业中心繁华地段有座清颍公园,上面刻有枕头馍的传说。

顺昌之战时,城内存粮虽有数万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将小麦煮熟吃,以致疾病流行,连足智多谋的陈规和刘锜也束手无策,深为忧虑。

一天晚上,传说金军已到白沙窝。陈规和刘锜一道去城墙上巡察,看看防御工事,看看守城的岗哨,不让人惊动躺在地上睡觉的士兵。正在走着,见一位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好生诧异,便俯身悄问:“你吃的是什么?”

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个形如枕头的东西递给陈规道:“这是我爹送来的宝物,既能枕着它睡,又能啃着吃。”

陈规接过来凑近灯光一看,原来是个大馍,掰一小块尝尝,味道好极了,连声赞道:“好、好、好!”

那士兵见知府如此称赞,就说:“大人如果不嫌弃,我让俺爹也给你蒸两个送来。”

陈规大笑:“多多益善!”

这个士兵名叫刘柱,家住城东刘家寨,参军离家时,父亲怕儿子受饿,蒸了这种枕头馍,让他卷进被包里,没想到真的派上了用场。

城中百姓听说后,家家都用刚收的新麦磨面,蒸成枕头馍,肩挑手提送到宋军营中。晚上困了枕着睡,白天饿了就切下一片吃,将士们士气大增。

陈规和刘锜见此光景,满心欢喜说:“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败无疑!”

枕头馍成就了顺昌抗金的胜利,成就了阜阳历史的辉煌,也注册了自己光荣的“身世”。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桩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

二、糊辣汤助岳家军败金兵

“来阜阳,一定要喝一碗正宗的糊辣汤。”

说起当地的风味小吃,李景波对糊辣汤赞不绝口。

的确,早餐无论吃什么面食,搭配一碗糊辣汤是老阜阳人必不可少的。高汤中放入糊辣汤料、胡椒、辣椒等,大火烧开,再放入羊肉、面筋,烧至汤汁变稠时,放入粉条、葱、精盐、味精、酱油,文火熬制5分钟,起锅盛汤,依据个人口味放入适量香油、醋,味道上口、营养丰富。

糊辣汤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李景波说,美味是一方面,更因为,它寄托着百姓对抗金英雄陈规、刘锜、岳飞的崇敬,寄托着待百姓如亲人的岳家军的敬爱。

据专家考证,糊辣汤最早起源于酸辣汤和肉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宋代流传甚广,在食物中加入辛温香燥药物,估计是当时的社会潮流,糊辣汤便是在这两种食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酸辣汤可以醒酒、消食,加入肉类适应更多层次人众的口味,补气补虚,再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

因为正宗的糊辣汤汤料由多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而成,百姓中便流传着抗金英雄们食用糊辣汤后,风寒不药而愈的故事。

当年,岳飞前来阜阳增援刘锜前夕,路途劳顿,偶感风寒,不思饮食,几天了都不见好。随军厨师姓胡,想起自己小时候感冒,母亲端上亲手做的杂烩汤,总是能勾起自己的食欲,便凭着记忆,也熬制了一锅。岳飞吃了一碗后,胃口大开,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恢复了元气。稍事休息,便提枪上马,率领岳家军一举大败金兵。

考虑到天气寒冷,岳飞将此杂烩汤作为军中将士驱寒暖胃的必备,因为汤呈糊状,口感微辣,此汤便被称为糊辣汤。

这种既能果腹又能驱风寒的美食传到了陈规手里,他在顺昌府广为传播。后来他来庐州任知州,又把糊辣汤带到了合肥。坊间传闻,陈规在合肥去世前,还让家人烧了一碗糊辣汤。

三、百姓自造马奶糊弄金兵

在阜阳人早晚的餐桌上,常能见到麻糊的身影。对性格豪爽的阜阳人而言,踏实放心的一天,是从一碗热腾腾的麻糊开始的。

麻糊有咸淡之分,一个色泽橙黄,一个颜色浓白,相互扶持,构成了阜阳麻糊的菜单,满足着这片土地上人们挑剔的口味。

麻糊,无论咸淡都受到阜城人们的追捧,成为阜阳人舌尖的宠儿。而关于这种美食的起源,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

李景波介绍说,2年多前,颍州晚报“美食馆”栏目曾在全市征集麻糊线索,太和县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李善雨打来电话,告知,他曾在古籍中看到过关于麻糊的一则传说。

传说南宋年间,金国名将金兀术与岳飞在朱仙镇大战之后南下,大将韩昌带领金兵驻扎在旧县镇(原太和县老县城)。金国军士多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爱喝马奶,但阜阳地区属中原农耕地区,马奶贫乏,无论金兵对当地老百姓如何威逼利诱,也难以搜集到足够多的马奶。

面对金兵的无理要求,富有创造力的百姓们决定创造一种“马奶”。刚开始,他们用豆腐制作,但做出来的“马奶”色黄味苦,口感不好。于是,他们尝试以大米为原料,用小石磨精磨,过滤去渣,再用地锅的大火熬煮,最终做出的食物粘稠纯白,香气四溢,而且没有马奶的腥味,在金兵中大受欢迎。

不过,虽然吃得很满意,但这些挑剔的金兵嘴上却说“马马虎虎”,由于“马虎”与“麻糊”读音相似,后人便称之为麻糊。

如今,太和县老县城里,仍有老人记得这段传说。但李景波坦言,由于年代久远,其真实性已经难以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麻糊是陈规的家厨发明的。

有一次陈规发烧不想吃东西,手艺高超的厨师使出浑身解数也引不起陈规的食欲,情急之下便以黄豆粉与糯米粉充分混合,然后取少许的开水将粉化开调成面糊状态,锅中加入大约八成的水将其煮沸,把面糊缓缓倒入进去,再加上用水焯熟的芹菜段和豆角,并撒上一点炒好的白芝麻,陈规闻到香味,胃口大开。病好之后,他又推荐给同僚们,渐渐在顺昌府百姓中流传开来,成了今天皖北一带的美食。

□洪欣 李云胜

新闻推荐

每个疲惫的石家庄人心中 都藏了一碗安徽牛肉板面

原创格子X博士编辑:安娜芬琳石家庄,是一座悖论之城。悖论在它是河北省的省会,却没有省会应有的存在感,因为北京、天津两大直...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