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如此美丽

颍州晚报 2018-11-06 10:54 大字

“先把泥巴搓成长条,再一根一根地叠加积累,做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泥条盘筑。”近日在太和县郭庙小学,随着一位老师的示范,一群小学生正在用泥巴做出各种造型,有笔筒、花篮、蜗牛等。

这位老师叫刘莉,是一名青年泥塑艺术家。近年来,她经常走进太和县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教孩子们做泥塑作品。她的希望是让更多学生了解这门艺术,感受泥塑之美。

到郑州拜师学习泥塑

刘莉是一名80后,出生于太和县,自幼喜欢绘画,小学期间就经常在作业簿、墙壁上涂鸦。那时,她还不知道这个爱好将影响以后的人生。

2000年,正在读高中的刘莉得到一个消息:身在郑州的泥塑艺术家王玲正在招收弟子。

对于王玲,刘莉有所耳闻。她原籍太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主要从事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创作,于1986年在郑州创办了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刘莉的一个亲戚和王玲认识,这个消息就是亲戚传达的。

“听说是和王老师学捏泥人,我非常感兴趣。”刘莉说服父亲以后,两人一起来到郑州。

王玲的工作室位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由十几个窑洞构成,看上去独特而又美观。王玲带着刘莉参观了展厅的作品:一方方做工精细的澄泥砚、一套套造型精美的茶具,以及一件件拙朴可爱的泥塑艺术品,“看完以后,就喜欢上了这里。”

对于刘莉的选择,父亲不是很支持。“你如果反悔还来得急,我带你回家。”离开郑州前,他再次征询刘莉的意见。

刘莉选择了留下。当时,她只有16岁。

每天苦学十几个小时

和刘莉一起去的学员有40多人,开始学习前,王玲曾对他们说:“做泥塑是个细活,需要耐心和定力,尤其是要能耐得住寂寞。”

几年以后,刘莉才明白老师这句话的涵义。

王玲创作的工艺品分为三大类:黄河澄泥砚、澄泥砖雕、金沙泥茶酒具以及旅游纪念品,原料为取自黄河中下游沉积千年的泥沙。其中澄泥砚被评为非遗项目,金沙泥系列工艺品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重点保护项目。

老师先对所有学员的天分和悟性进行考核,然后分组培训。考核方法是,指导大家用模具做出茶具、砖雕等雏形,再进行细节修饰,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员的手法及灵性。

经过三个月的考核,刘莉在制作茶具方面表现出了过人天分,被分到了茶具工作室。对此刘莉感到很幸运,“做茶具需要扎实的雕塑基础,并有机会学习砖雕等其他的门类。而被分到其他工作室,就不一定有机会接触茶具的制作技术了。”

每名学员的学徒期三年。以茶具为例,第一年学习基础技术,包括修整壶嘴、壶把,第二年学习做壶身、上釉、烧制等稍难的技术,第三年学习制砚、砖雕、塑像等要求更高的技术。

学员每天面对的,除了手中的泥巴,还是泥巴,学习内容较为枯燥,时间也很紧:每天早上5:30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

由于学习过程太艰苦,很多学员后来都离开了,留下的只有刘莉等几个人。

深入多所学校

推广泥塑艺术

在王玲老师的研究所,刘莉学习了10年。对她来说,收获是沉甸甸的。王老师很器重这个学生,不仅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还和她建立了深如母女的感情。每次外出参展、采风创作等,她都把刘莉带在身边,奠定了刘莉扎实的雕塑基础,还开阔了眼界,结识了许多工艺美术方面的名家。

“做人要端正态度。只有人品做好了,才能做好艺术品。”这是王玲常对刘莉说的话,也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10年的潜心学习,虽然与外界接触不多,但恰恰成全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她有了更多时间潜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对于自己的每一件作品,她也是认真对待,精益求精。在老师的指导下,几年来,她创作的作品先后获得过不少奖项,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回到太和后,刘莉成立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并一直致力于推广这门艺术。

从2015年开始,刘莉走进太和县城乡的十几所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做泥塑。比如解放路小学专门开设了陶艺教室,聘请刘莉为辅导老师,制作金沙泥作品。两年来,参加学习的学生已达200多人。在刘莉的辅导下,不少孩子的作品还在县里获了奖。

她的工作室,也被县有关部门列为科教基地、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等。

今年上半年,刘莉应邀在太和县旧县镇大张村设立了一个陶艺创作中心。她的目标是,结合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艺术品创作、展览销售、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场所。

颍州晚报记者 楚楠楠/文 王彪/摄

新闻推荐

太和建成46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

本报讯为深入拓展电商扶贫功能,太和县从今年8月份起在全县打造电商扶贫升级版,做好电商扶贫“加减乘除”法,力争今年实现14...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