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技能培训成就创业梦

阜阳日报 2017-12-30 10:21 大字

通讯员 薛建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以来,太和县积极实施技能培训民生工程,通过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和送技能脱贫培训下乡活动,真正让贫困劳动者在家门口免费学习就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太和县已开展技能脱贫培训32期889人,779人实现成功就业创业,稳定就业率达90%以上。

参加培训后生意更好了

清晨一大早,位于赵庙集闹市区的一家早餐店里已经挤满了人,包子、油饼、稀饭、油茶等七八种早餐食品吸引着八方食客,店老板张红荣和儿子以及两名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的生意比以前好多了。这不,前不久刚招了两名服务员。”张红荣一边招呼顾客,一边告诉笔者。

今年50岁的张红荣是太和县赵庙镇赵庙村贫困户,几年前丈夫去世,家里欠了不少外债。为了生计,去年张红荣和儿子在亲戚的帮助下,在集市上开了一家早餐店,主要卖包子和稀饭,由于品种单一,且制作技术不高,生意一直很冷清。

今年3月,在村里推荐下,张红荣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赵庙镇技能脱贫培训班。通过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张红荣很快又掌握了葱油饼、sa汤、豆浆等食品的制作技术,包子的味道更胜一筹。“现在,店里早餐品种已达到10多种。我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开始准备,虽然很辛苦,但一天下来能净挣300多块钱,我就不觉得累了。”张红荣高兴地说。

培训长见识养殖提水平

家住胡总镇胡总村的魏洪彪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早在2008年就创办了太和县康源养殖有限公司,现在年出栏生猪4000多头。“以前我自认为在养猪行业是行家里手,可通过理论学习、基地实训后,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魏洪彪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10月,魏洪彪参加了太和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学习了饲料配制、疾病防治、粪便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后来又到凤阳宝迪牧业公司、长丰牧业公司实训,令他对规模化养殖、生态养殖等现代化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家的养殖场像个花园似的,粪便经过处理变成沼气,还能作为能源利用,沼渣、沼液用来养花种草,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日前,笔者在康源养殖有限公司采访时,切身感受到培训带来的新变化:整个养殖场环境整洁,闻不到异味;场内栽种了冬青、月季、桂花等景观树种;安装了排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今后一定要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面下工夫;同时,帮扶了尚玉真、范月庭等7个贫困户,用培训班上学到的技术指导他们科学饲养,帮助他们尽快脱贫。”魏洪彪说。

岗前培训提高企业效率

“对新录用员工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后,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订单更是源源不断,利润有了大幅度提升。”太和县理想饰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史丽芳告诉笔者。

据了解,理想饰品有限公司坐落在税镇镇工业集聚区内,是一个服装加工企业。公司于今年入驻税镇镇就业扶贫驿站,目前共吸纳员工108人,其中贫困户家庭成员30余人。史丽芳介绍说,投产之初,由于新录用工人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技术生疏,工作效率不高,使企业产量低,利润低,生产一度陷入困境。

今年6月,理想公司向县人社局和税镇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对48名新员工开展岗前技能培训,聘请专职老师,制定详细的理论培训和实操培训计划。经过为期15天的培训,新录用员工逐渐掌握了服装缝纫常用手法、缝纫工艺以及衬衫、西裤的制作熨烫基本技法,并全部通过考核鉴定,共享受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补贴3.84万元。

工人技能提升,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新录用员工的工资也从最初的1000元提高到2500至4000元。“现在,公司员工的待遇和沿海地区的企业差不多,工人都愿意长期留下来。”史丽芳说。

新闻推荐

太和县旧县镇创新工作模式筑牢社会维稳第一道防线

本报讯太和县旧县镇党委和政府创新机制,寻找新的工作模式,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中心,专门配备专职人员参与矛盾调解工作,这一独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模式在阜阳市尚属先例。今年5月5日,旧...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