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小节目争上大舞台
本报记者 宋玉洁 实习生 丁雪莹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来,咱们抓紧时间好好排练,这两天拿出个节目来,争取元旦、春节能登上镇里的大舞台,为大家伙表演。”上午10点,在太和县坟台镇文化站,一台有声有色的小型舞台剧正在排练之中。
组织排练的王飞龙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唢呐的市级传承人,也是舞台剧的导演兼剧本作者。在洒满阳光的排练厅里,30岁的王飞龙一手拿着剧本,一手招呼演员站台走位。
王飞龙是个细心人。为方便演员记忆、表演,他把手写的剧本复印了几份,分发给演员。这台小型舞台剧《十九大精神走进唢呐村》,是王飞龙熬了几个通宵、改了几个版本才写成的。“镇文化站知道俺平时会吹个唢呐、演个小品,还带着剧团到处跑,就希望俺能拿个节目,在镇里组织的文艺演出中露一手。”王飞龙说。
“能不能叫俺上台,现在还不一定。因为近年来乡村文化丰富了,民间文艺人才辈出,传统的、现代的、乡土的、时尚的,各种类型的文艺节目都有,老百姓眼界也开阔了。上台表演节目,竞争力挺大的。”王飞龙告诉记者,甭管到时能不能上,都得事先排练好,做好上台表演的准备。
在坟台镇,王飞龙经营了一家雷子演艺团,平时到外地开展经营性演出。这次排练是文化站安排的“公家”节目,他和演员们十分投入。“因为是表演给乡里乡亲看,节目形式得雅俗共赏。”王飞龙说,一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二来也能传扬一下唢呐民间艺术。
说话间,王飞龙和当地文艺爱好者王奇、钱芳、徐凤英现场排练起来。
“听说这节目能上电视,全县乡亲都能看到,真哩、假哩?这是多好的机会,咱要上!用唢呐吹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扮演王飞龙母亲的徐凤英说。
“你看,你这铁公鸡多会说,啥好事你都想着,你儿子吹的唢呐独奏,嘀啦啦、嘀啦啦,能登大场面吗?”扮演王奇母亲的钱芳说。
“俺儿子会用唢呐吹流行歌曲,俺儿子上!”徐凤英说……
“你看,节目形式是小品和唢呐的结合,唱词、说辞都口语化,就是想让老少爷们喜欢看,听得懂。”王飞龙说,节目中,如何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对他来说也是个挑战。“这两天,我还要好好学学十九大报告原文,把里边的精神与咱农村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争取把节目表演得更好看一些。”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太和县以落实美丽乡村重点建设任务为动力,着力推进重点示范村硬化、美化、净化、亮化、绿化、文化“六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资1.3亿元,整合资金1.4亿元,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