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技术转化成好产品好产业”——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扫描之二
[摘要]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扫描之二
本报记者程茂枝
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78个大会合同签约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新增600万吨以上秸秆产业化利用量。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展示的人造板、气化多联产、循环农业等方面的技术更让人对秸秆产业化利用的前景充满信心。有关人士同时表示,受技术成熟度、上下游配套、政策连续性等方面影响,秸秆利用产业化之路仍很漫长,需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好技术在安徽省转化成好产品、好产业。
技术要向产品、产业转化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及秸秆利用的方法很多,但真正技术成熟、经济、环保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方法还不多。”在本次博览会高端研讨会上,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周建斌教授直指当前生物质(秸秆)能源利用技术遭遇的瓶颈。在周建斌看来,好的技术并不一定得到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也不等于好的产业。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占四分之三以上,有机肥的潜力巨大。 ”中国农业大学李国学教授的判断让很多从事秸秆有机肥生产的企业信心大增,而现实却没有技术展示的那么“丰满”。阜阳义丰肥业销售经理李艇告诉记者,有机肥虽有诸多优点,但其费工费时,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有机农产品认定、定价机制不健全,让其并没有如想象般受到市场“追捧”。
记者在博览会上看到,很多秸秆利用的技术都让人眼前一亮,如用活性炭麦秆制作精美的装饰画、用秸秆编织工艺品、用秸秆提炼可替代塑料的新型材料,但受制于市场、资金等因素制约,这些技术很难独立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于是,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多联产”,如日本京都大学的张敏教授团队研究了一种利用造纸黑液生产木素胶的方法,“既获得了新产品,又可解决造纸业面临的污染难题。 ”扶持政策要有连续性针对性
秸秆产业化利用涉及秸秆收储运、生产、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往往投资较大,需要政策给予扶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于文吉研究员就举例说,一条人造板生产线投资动辄4、5个亿,这就需要政府对其创新产品给予补贴。宏桥建材董事长张中成也希望,政府在景观房、公共设施建设时多使用环保人造板,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今年收不到秸秆了! ”展会上,来自太和县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投入近300万元,从事秸秆打捆收储,“年收储能力五万亩”,但今年到现在才收了不到1000亩。究其原因,是“当地政府今年要求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记者了解到,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有多位读者向本报反应类似问题,呼吁各地秸秆利用不要搞一刀切,秸秆利用政策也要有延续性。
“机器太贵了! ”博览会上,记者巧遇本报老读者杨炳玉自费“到秸秆博览会上逛逛”。他告诉记者,自己有几十亩鱼塘,打算买一台制作有机肥的机具,但是一看价格吓了一跳。在某装备展区,记者看到,一套制作有机肥的制备机售价在百万元以上,现场工作人员也表示,希望政府有针对性地加大秸秆利用大型机具的补贴力度,让种植户“买得起”。做好秸秆产业上下游配套
太和张先生的遭遇或许也会是很多秸秆利用企业将要面临的问题。秸秆利用不仅要引进一批“高大上”的企业,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利用的源头——秸秆收储。对此,多位参加高端研讨会的专家表示,秸秆利用一定要调动“两头”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或者配合收购到点,打通从田间到工厂的通路,最终形成“不靠补贴靠市场”的运行机制。
而来自宿州的陈曙光也想在展会上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技术。“我是做秸秆环保餐具、工包防撞内衬的,需要大量的秸秆生浆,但是周边又没有企业能够生产,无奈只能从外地购买浆板”。陈曙光说,他打算采购一些物理制浆设备,就地实现原材料到产品的转化。他还表示,未来生产线达到10条的时候,他还要引进一套生物质发电装备,实现发电、制浆、加工“全秸秆化”。
在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成果发布会上,省环保厅副厅长贺泽群表示,安徽省将建立健全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不断改进农业领域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大幅提升工业领域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水平。贺泽群介绍,安徽省目前已经建成了多个以秸秆产业化利用为主的环保产业示范园区,未来将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新闻推荐
太和县胡总镇开展“小手拉大手,全镇共读书”活动纪实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