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敢问成绩 默默在祝福

阜阳日报 2017-06-09 12:01 大字

[摘要]阜城部分考生家长心情扫描

考场外,考生家长在耐心等候。

  本报记者 牛真子/文 穆可亮/摄

高考,不仅是考生的事,更是家庭的大事。考生走进考场后,家长大多选择在外等候,他们心情复杂,有的看上去比孩子还要紧张,有的则轻松聊天。在这场关系众多学子命运的人生大考中,家长的陪伴和祝福,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进考场前 大男孩意外撒了娇

“妈,我进去啦!”6月7日上午,看着儿子挥手与自己告别,一脸轻松地朝阜阳十五中考点走去,张秀梅微笑着挥手,直到看不到儿子的身影。此时,离开考还有40分钟,她倚着考场门口的一根电线杆旁,不安地张望着,担心着儿子会不会忘带身份证、铅笔?等到开考了,确定没什么意外发生,才在考场附近找一个阴凉的地方等候。

回想起当天上午开考前儿子的“表现”,张秀梅感到有些意外,但也觉得幸福:“都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了,平日里也没跟我撒过娇;但是,进考场前突然又是抱又是亲的,我倒真不习惯呢,还让我在外面等他。儿子说‘妈妈,有你在,我不怕。\’”张秀梅知道,儿子虽然看起来乐呵呵的,但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即便孩子不要求,我也会在考场外陪他,对他也是一个心理安慰。”

为了陪伴儿子参加高考,这两天张秀梅和丈夫都向单位请了假,她负责接送,丈夫则负责在家做饭。“我们家住在金种子酒厂附近,离考点不太远。考完就把孩子接回家吃饭,然后让他休息。至于考得好不好、题目难不难,结果怎么样,我们绝不会问的,孩子也不会跟我们说的。总之,不想给他任何的心理压力。”张秀梅说。

农村妈妈 干完农活来陪考

对于参加高考的儿子,鲍桂芝心里是有些亏欠的。在儿子高考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她不能陪在身边给孩子些许安慰。儿子在电话里都是报喜不报忧,从不说自己有多紧张。高考前一天下午,鲍桂芝才匆忙从太和老家赶到阜阳,和儿子挤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出租屋内。听到儿子晚上因睡不着觉而来回翻身的声响,鲍桂芝很心疼,索性在儿子床边一直陪伴他。

鲍桂芝是太和县李兴镇人,家里种有三四亩地,她平时在县城打工,农忙时回家干活。高考前正值午收时节,她一直抽不出空儿到阜阳看望儿子。“孩子他爸在外地打工,没法回来;家里也没有干活的人,只能是我干。这不,刚收完麦子,把玉米种上,我就赶过来了。”

儿子在阜阳五中读书。鲍桂芝赶到阜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超市采购这两天做饭的食材。出发前,她会把食材准备好,等把孩子接回去,很快就能做好饭,留给孩子充足的休息时间。“孩子平时都在学校吃饭,也不知道照顾自己,长那么大个子瘦得很。我也帮不了啥忙,只能给他做做饭,让他这两天吃好点。”

孩子休息的时候,鲍桂芝也不闲着。她把儿子没洗的衣服都洗干净,将儿子没时间整理的物品都收拾停当。“考完后,我不会问儿子考得咋样,要带他回太和过一段时间,这样天天就能在一起了。”鲍桂芝充满期待地说。

七旬老人 陪伴孙女到考场

   在阜阳三中考点外,地势开阔,周围没什么建筑物遮拦,考生家长三三两两地坐在草坪上,一边聊天一边等候。他们聊着孩子平时模考的成绩、估算着孩子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70多岁的苗开贤不太明白其他家长所聊的内容,但知道和高考有关,虽然插不上嘴,还是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此时此刻,他的孙女正在考场上奋笔疾书。

苗开贤一家原是颍州区清河街道八里社区居民,后因城南新区建设征迁土地,搬到了三中附近的安置区。五年前,他患了病,身体不太好,也不能干重活,平时就和老伴儿在家洗衣、做饭、接送孙女孙子。“孩子爸妈都忙,在工地上打工,实在来不了,就让我来陪孩子到高考结束,老伴儿就在家做饭。”苗开贤说。

记者注意到,老人身旁放着两个塑料袋子,里面装满了废弃塑料瓶。“这是在考点附近捡的,家长喝完水扔了不要的,捡回去还能换点钱。”苗开贤对记者说,虽然家里条件不太好,但孩子的父母都重视子女教育,舍得为孩子上学花钱。“孩子都很争气,还有一个小孙子上小学五年级,成绩也不错。学习上,不用大人怎么操心。这次高考,只要孙女能正常发挥就行了,我们一家人都不会问她考得怎么样。不过,相信她能发挥出平常水平。”

新闻推荐

2003年,当高考遭遇“非典”

■本报记者姜蕊提及2003年,哪件事会让你记忆犹新?在众多千奇百怪不计其数的答案中,相信“非典”这桩大事必定名列其中。对于那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在“非典”的浓厚氛围中迎战人生中最重要...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