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当高考遭遇“非典”
■本报记者姜蕊
提及2003年,哪件事会让你记忆犹新?在众多千奇百怪不计其数的答案中,相信“非典”这桩大事必定名列其中。对于那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在“非典”的浓厚氛围中迎战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想不印象深刻都难。李登建就是那年的一名高考考生。
“非典”让他过上集体生活
李登建老家在阜阳市太和县,大学在铜陵学院就读。让他与铜陵结缘正是2003年那场高考。那时候的他就读于太和一中。“我清楚地记得我们高三一个年级当时就有20个班,而我们班有82名学生。”李登建回忆说,与往届高三生一样,他们上学、放学、晚自习,就这样两点一线的经历着紧张的高三生活。突然有一天,家人之间、同学周围、校园里开始议论起了有关“非典”的消息,本以为空穴来风的他照常学习、生活,直到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他的整个高三生活彻底改变。“我记得当时高一高二学生在大会召开后就陆续离校放假,而我们作为高考生,学校给了我们两个选择,一是像其他年级学生一样回家复习,二是留在学校直到‘非典\’解禁。”李登建介绍说,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过过集体生活,加上在校学习不会让自己变得松懈,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校复习,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和他有着同样的选择。
到处弥漫消毒液气味
“能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那段日子还是挺兴奋的。”李登建回忆说,那段时期,不论是宿舍里,还是在教室里,到处都弥漫着浓郁的消毒液味道。“我们按时上下课,每到放学的时候,就会有一群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走进每间教室、每个点去清洁、喷洒消毒液。”李登建笑言道,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当时那股令人头疼的消毒液味道。“由于我们当时住校,唯一的IC卡电话也在学校大门外,所以很难与家人联系。”李登建说,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当时学校的大铁门两边,一边是戴着口罩殷切看着门外世界的学生,另一边是同样戴着口罩,紧盯着子女们的家长,临别时,家长们将一些生活日用品及一些小零食塞给孩子。“那种场面现在想起来又感人又好笑。”李登建说。就在高考前几天,学校放假了,但由于当时没有完全解禁,所以学生离开前,学校给每人发放了一只体温表,并要求他们每天都要在家量体温。
每场考试必备测体温
终于,高考如期而至,这一年的高考却比往年更加严厉。“每次考试前,考生进考场前都专门有人来给我们测量体温,并将体温记录在一张表格上。”李登建回忆说,当时有些考生体温偏高,监考官便要求考生站在考场外“凉一会”,过几分钟后再次测量,如果温度降了下来,便可以进考场继续考试,如果温度仍然居高不下,那么就会遭到隔离。“尽管如此,在我印象中,几名监考官都没有戴口罩,考生中戴口罩的也是寥寥无几。”李登建介绍说,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最后的高考生涯。
“我们当时是先估分填志愿,然后分数才下来,而在分数尚未公布前,我是一直留在学校里。”李登建回忆说,高考结束后,虽然身心有所放松,但总感觉考得不理想,为此,他除了偶尔与同学聊聊天、打乒乓球外,更多的时间是为来年的高考做准备。“暑期刚开始那段时间我都报了补习班,而且已经上了好几天的补习班。”李登建说,高考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刚好达到了二本线。经过一番思虑后,最终放弃了复读的念头。“就这样,我走上了铜陵学院的大学校门,接着,又留在了铜陵这座城市成家立业。”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过当初放弃复读的决定,李登建笑了笑说,没有后悔过,正因为当初那个决定,才让他留在了铜陵这座美好的城市。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在太和县坟台镇教门村午收现场看到,一捆捆秸秆散放在田间,一辆辆三轮车正忙着清运成捆的小麦秸秆。“这些麦秸都送到前程养殖专业合作社,用来喂牛。”一位村民一边发动三轮车,一边告诉笔者。...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