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套口车间里智能化的自动缝盘机器人繁忙地加工着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薛建邦
宽敞的套口车间里,智能化的自动缝盘机器人繁忙地加工着一个个织片,其缝纫质量远超熟练的缝盘工人,而且工效也比普通的缝盘操作高出好几倍……盛夏时节,走进太和县大新镇的旭高服饰厂,与乡镇企业并不“相符”的智能化机器生产令人称奇,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从这里走出的纺织品在运至浙江进行简单的二次加工包装后,即可出口到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地区。
“创办这个服装加工厂纯属机缘巧合。”企业自创办以来发展顺风顺水,这对从未从事过服装加工的厂长范子伟来说,似乎有些偶然。
范子伟今年35岁,家住太和县胡总镇貊李村,早年参军入伍,2001年退伍后,进入北京一家科技公司打工。
俗话说,“在外千般好,不如自家亲。”通过在外务工有了一定积蓄后,范子伟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2014年底,他带着打工挣来的辛苦钱回到家乡,在太和县城创办了一家装饰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去年建军节,老战友们聚会,范子伟遇见了老战友高子龙。高子龙是太和县胡总镇人,几年前曾在太和创办过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如今在浙江桐乡经营着一家羊毛衫厂,发展红火。在闲谈中,高子龙向范子伟提议,本地养殖业发达,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方面也有优势,可以在本地建立一个羊毛衫加工厂,设备、销售都由他来解决。高子龙的提议激起了范子伟的兴趣,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考察,范子伟把厂址选定在了交通便利的大新镇集市附近。建厂房、添设备……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范子伟的加工厂几个月便建成,今年2月15日正式投产。
技术、设备不愁,原料、用工更是有优势,范子伟的工厂达产后迅速走上正规。“我们只负责加工中间环节,产品运往浙江桐乡后,进行烫熨、包装等二次加工后便可出口。”范子伟介绍,现在其工厂平均每天可产服饰半成品800多件,远销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地区。
“没想到这么快就在家乡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范子伟说,下一步他准备在当地附近乡镇再设立几个分厂,进一步发挥家乡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本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张伟 付旺/文 本报记者 王彪/摄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