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秸秆有了好归处

阜阳日报 2016-06-16 06:57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薛建邦

“三夏”时节的太和县三塔镇,比往日里多出了一个个由小麦秸秆堆出的“小山头”。

“这都是镇里统一设置的秸秆堆放点,全镇13个行政村设置了50多个,每个占地5-6亩,完全可以满足周边村庄的秸秆堆放问题。农民如果自己用打捆机将秸秆打好捆,我们会帮助运送到堆放点,并支付他们一些打捆补贴,没有打捆的村民可以自己把散装秸秆拉到堆放点,我们来进行处理。”在三塔镇姜小村秸秆堆放点,镇党委书记付斌告诉记者,以往,群众焚烧秸秆大部分都是因为秸秆无处安放、不好处理。去年,该镇在几个村试点设置了秸秆堆放点,发动群众把秸秆送到离田地近的堆放点,由镇上统一处理。既为农民处理秸秆提供了便利,也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很受农民欢迎,因此今年该镇进行了全面推广。

“就近处理秸秆让我们省了不少心。”姜小村东李沟村民韩素芳家有5亩地,这几年,为处理秸秆没少伤脑筋。“因为地不多,很多秸秆处理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成本就很高。还田吧,必须用特定的机械深耕,不然会影响庄稼收成,但费用有点高;卖给养殖场吧,因为秸秆量太小,人家根本不愿意来收,我们送去又费时费力,卖的钱还不够车费。”韩素芳说,而秸秆堆放点的就近设置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小麦收割后,打捆的秸秆随即运到附近的堆放点,既省事,也为抢种节省了时间。

人性化设置的秸秆堆放点,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烦心事,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也有效发挥了秸秆的经济价值。付斌介绍,按照去年的经验,堆放点内的成捆秸秆可以卖给养殖场,散装的由大型机械整理码放好后由秸秆经纪人联系造纸厂前来收购。而出售秸秆的资金则用于支付堆放点看守人员薪资、相关机械租赁费用和打捆补贴等。“没有烧秸秆的了,群众也省事了,甚至有的还增收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付斌说,去年通过试点设置堆放点,全镇统一处理秸秆4000余吨,今年这个数字还要翻上三四倍。

新闻推荐

周氏兄弟 阜阳青年运动的楷模

本报记者 牛真子 通讯员 罗会芳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秸秆有了好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