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居住两地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却因三十年前的一段
[摘要]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薛建邦
本来居住两地、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却因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使他们亲如一家。一个爱心帮助,一个感恩回报,共同演绎出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迷路男孩遇到好心人
三十多年前,家住太和县肖口镇薄庄的薄安义只有六七岁。他依稀记得,那是春天的一个早上,他偷偷从家中跑出来,独自坐上开往县城的班车,准备去看望在太和县人民医院住院的父亲。但还没到站就匆忙下了车,小小年纪的他辨不清东西南北,就朝着相反的方向一路走去,一直走到天黑,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
“当时我又累又饿,两只脚也肿得厉害,实在走不动了,就瘫坐在路边。”薄安义回忆道,正巧当时一个少年路过,得知他迷路后,少年先帮他在路边水沟里洗洗脚,又背着他到了自己的奶奶家。好心的奶奶见小安义又累又饿,先下了碗鸡蛋面端到他面前,等他吃完,又安顿他在家里睡了一觉。在老奶奶家里,薄安义得知这个地方是闻集镇大钱营村,背他的少年名叫钱发财,是老奶奶的孙子。
次日醒来,老奶奶详细询问了薄安义家中的情况,接着又让二儿子钱炳存骑着自行车把小安义送到十公里外的太和县人民医院。“当时,母亲从家人那里得知我一夜未归,正担忧地抹眼泪,看到我被好心人送来,她喜极跪地向恩人感谢。”薄安义说。
三十多年后再寻恩人
据薄安义介绍,之后没几天,父母就带着他来到大钱营村,当面感谢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一路上,父母不停地诉说,让我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当年的叮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薄安义介绍,刚开始几年,父亲带着他登门拜访过几次,像走亲戚一样联系了几年。后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为了省点路费,也为了维持生计,薄安义就没再到恩人家拜访了,一别就是数十年。
薄安义成家以后外出打工,在外拼搏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回乡开了一家小饭馆。这些年来,恩人们身体健康吗?生活得好吗?这些问题始终在他心头萦绕,他决定再次寻找恩人,就算叙叙家常也好。
2012年,薄安义带着家人驱车来到闻集镇大钱营村。时隔三十多年,一切物是人非,他凭着模糊的印象,找到恩人家中,一进大门就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埋头做木工活,便试探询问,在得知老人就是钱炳存后,薄安义把几十年前发生的那件事叙说了一遍,然后紧紧抱住老人。
恩人,让我来照顾您
在钱炳存家中,薄安义得知当年的老奶奶早已过世,昔日的少年钱发财也在外地发展,寻恩人只找到钱炳存一人。钱炳存现已七旬高龄,一直未成家,多年来靠做木工活维持生计。提起往事,老人淡淡地说,小事一桩,都过去多年了,从没有放在心上,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还会找到家里。
“能再次见到恩人是我最大的心愿,今后我会像待亲人一样待他!”薄安义说,近几年,无论生意多忙,他都会经常看望老人,替他干干活,陪他说说话。清明时节买上纸炮给老奶奶上坟,逢年过节带着全家人给老人拜年。“遗憾的是,我多次表示想接他到我家住段日子,可老人家一直不愿意。我计划着等老人家干不动活了,我一定把他接到家里好好照顾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邓占兴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