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眼下正是红薯集中上市季节但太和县东范甘薯合作社负责

阜阳日报 2015-12-03 07:35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眼下正是红薯集中上市季节,但太和县东范甘薯合作社负责人范吉中非但没有将收获的红薯出手,反而还在收购当地农户的红薯。“光卖红薯也就几毛钱一斤,但是我们加工成红薯丁,高时可以卖到二十块钱一斤。”说起自己的做法,范吉中信心满满,其底气就在于就地转化带来的高附加值。

范吉中是太和县赵庙镇黄门村人。黄门村曾是葡萄种植专业村,前些年的葡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8000亩左右。近几年,受葡萄品种、市场价格及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葡萄经济效益下降,种植面积也逐年萎缩。

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深耕经济作物种植多年的范吉中自然深谙此道。2000年,学习过薯苗培育的范吉中与中国农科院达成合作,在黄门村建立脱毒薯苗繁育基地,联合培育脱毒薯苗。在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范吉中每年培育的优质脱毒薯苗达3000多万棵,种植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在其不懈努力下,当地的红薯亩均产量由原来的3000多斤,提高至6000斤以上。红薯产量上来了,但范吉中发现,红薯种植的经济效益却没增加,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红薯的季节性很强,10月至11月份,是集中收获的时节。但这时红薯价格很低,基本在四五毛钱一斤。而五六斤鲜红薯能加工一斤红薯丁,一斤红薯丁价格在五至七元左右,如果包装好进超市销售,每斤甚至能卖到十多元,这样一算,深加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2003年,范吉中开始收购当地农民种植的鲜红薯,到冬季时,再把红薯从储存室拉出来,找工人加工红薯丁。

万事开头难,范吉中的红薯加工也是如此。“刚开始,红薯加工都是人工操作,先切丁,然后再找好天气晾晒,5天才能晒干;如果期间有阴雨天气,红薯丁就会黑心、发苦,质量受影响,不能食用。”范吉中介绍说,2012年冬季,他就因为阴雨天气吃过亏:“那一年,请了20多名工人加工鲜红薯丁2万多斤,结果遇到了大雪天,2万多斤红薯丁全坏了,损失了5万多元。”

失败的经历让范吉中认识到,要想持续提升红薯附加值,还必须有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去年,他投资50余万元,从台湾引进了红薯切丁机、洗皮机、上料机以及烘干机等一整套红薯丁加工设备,加工红薯丁。“引入一条龙设备,4小时之内就能将鲜红薯丁烘干,红薯丁质量成色能保证,更重要的是,红薯原来鲜美的味道也能保留下来。”

质量有了保障,自然就赢得了市场。现在,范吉中的红薯丁一部分在本地超市销售,其余均销往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目前订单达20万斤。“第一批10万斤的红薯丁订单正在加工,完成包装后,将进入大超市、土特产店售卖,价格最高时可达20元一斤。”说起今后的利润,范吉中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新闻推荐

制假售假冒名牌被查获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吴永献 郭俊峰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