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家族的影响力

合肥晚报 2015-11-25 20:31 大字

太和县地处阜阳市西北部,自古民淳政简,物华天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书画传统,小城处处翰墨飘香,学书画、爱书画、藏书画蔚然成风,丹青辉映,充满着高尚雅致的情趣。11月21日在合肥晶宫美术馆举办的“笔墨传家——王效会、王永亮、王永敬中国画展”的主人翁就是来自这块含英咀华的沃土,一个迄今仍有十余位成员从事美术学习和工作的王氏家族。

冬天周末早晨的寒冷,使人不禁感到暖被窝应该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没想到一进展厅,被人气所震撼,股股暖意向我袭来,当然不仅仅是脖系红围巾的主角和嘉宾,还有那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阵容!画展开幕式后举办了一个特别的祝寿仪式,方才觉悟,原来今天是曾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王效会先生的80岁寿辰,从天南地北赶来的学生们对老师敬重有加,还有今天以特别方式向他们的四叔祝寿的侄子王永亮和王永敬,因为在他们心里,王效会已经超越四叔这个身份,岁月沉淀的是亦师亦父的感恩之情。

科学家利用大数据证明,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正是王效会先生最初的开笔启蒙及引领,让少年时代兄弟二人的艺术梦慢慢真实起来。

在这,我想谈一谈画展三位主角中与我稔熟的王永敬先生,其他两位我却是只敢仰望远观而实实不敢妄议的。

念过私塾的老父亲从小学一直在督促王永敬练习书法,就此,王氏家族的书香门风至少可以追溯到王永敬父亲那一辈。第一次到王永敬新家做客,他就非常自豪且骄傲地介绍起悬挂客厅里父亲的书法作品,几年过去了,我依旧能记住那个画面。纵观中国画史上,子承父业、绵延数代而有成者如元季的赵孟頫、赵雍、赵麟,清末民初的吴滔、吴徵、吴彭等,都是昔日艺坛的佳话。因而我不得不相信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提出的,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对自然外观的感觉和刺激,中国绘画强调的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讲究文人气质,注重笔墨精神,走师古化之,借古开今的路子经久不衰。2000年前后,四十几岁的王永敬认准焦墨作为自身专攻的艺术方向,与其遍地开花般的处处撒网,不如精准定位,精耕细作,这十余年的创作厘革及“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收获,恰恰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山水画是缘物寄情的产物,是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外化。王永敬以“宾虹信徒”自勉,誓将笔墨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一直指引他潜下来从笔墨内部寻找笔墨内美的突破口,这无疑是一条艰险的路。他能这样选择,并且一走就走到今天,看似纯粹的点线辅之以干笔皴擦的书法用笔却笔笔分明、无处藏拙,将疏体山、密体松表现得如此冰清玉洁、不染纤尘。没有对意境的阐释,没有对形式感的琢磨,没有对画面完整性处理上的那份自信、果敢以及清醒的感受力和良好的判断力,作品不会越发的朴茂苍浑,与此同时,也例证了绘画书法化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实践意义。

艺术的最大魅力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最高的境界是融合,一味地继承发扬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能为中国文化增添些深厚的内涵,是否能将先贤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信仰和志趣当中,这才是最具有前瞻性及时代性的。王效会的写意花鸟画、王永亮的山川田园写生、王永敬的焦墨黄山,不正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嘛。

新闻推荐

陈红:做学生心目中 最喜欢的人民教师

投身教育事业20多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合肥市庐东学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陈红,以一流的师德师风、名列前茅的教育教学实绩,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同...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