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粮牛人种出玉米“吨粮田”太和县张槐村徐淙祥玉米高产示范田亩产达1049.9公斤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5-10-20 09:23 大字

[摘要]太和县张槐村徐淙祥玉米高产示范田亩产达1049.9公斤

■ 本报记者 喻寒松

10月7日,对安徽省玉米种植领域来说,是个历史性的时刻。以安徽农业大学校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程备久教授为组长的7名玉米专家,在太和县张槐村徐淙祥的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最终确定玉米亩产1049.9公斤,创出了安徽省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新的玉米高产纪录是如何缔造的?记者采访了该高产创建示范田技术负责人、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济和种粮大户徐淙祥。

选好品种是前提

“玉米要创高产,首先要优选抗病抗虫、增产潜力高的优质玉米品种。 ”徐淙祥告诉记者,在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专家指导下,他这次以新组合庐玉9105和主推品种隆平206为主打品种,特别是庐玉9105抗玉米锈病的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收获时其千粒重高达404克。

王世济对记者说,农户应首选广适性和抗逆性好的玉米品种,以保证在复杂的气候条件下,获得尽可能稳定的玉米单产。对于安徽省皖北玉米种植区域来说,隆平206、郑单958、登海605、蠡玉16、先玉335和中单909等品种,可以作为农户的主选品种。

深松整地并增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增施有机肥是确保一播全苗,培育壮苗的基础。 ”徐淙祥对记者说,在麦收时,把秸秆粉碎在土壤中,以培肥土壤,增强土壤调蓄能力。

记者了解到,皖北地区农户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特别是受到机械动力限制,犁底层的土壤变得厚硬,耕作层逐渐变浅。 “现在皖北地区农田土壤耕作层基本上只有15厘米。由于耕层过浅,熟土层薄,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结构不合理,土壤调蓄能力差,玉米根系难以扎下去,只能在浅层土壤中生长,根系发展没有空间,养分吸收不上来,造成在地玉米生长不良,抗旱涝、抗倒伏能力不强。 ”王世济介绍到,农户在麦收后实施土壤深松,深松深度由以往的30厘米提高到50厘米,深松的土壤,加厚了土壤活土层厚度,协调了土壤的三相结构,提高了土壤的调蓄能力,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和下扎,促进了玉米养分吸收,增强了玉米抗旱涝和抗倒伏能力。

与此同时,该示范田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还亩施3000斤土杂肥,提高了基础肥力,起到培肥效果。今年在化肥的施用上,每亩复合肥施用量120斤,相比创出亩产916.64公斤的2013年,每亩减少了60斤;每亩尿素的施用量40斤,相比2013年,每亩减少了45斤。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减轻了过分施用化肥对玉米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

保绿防衰并适时晚收

在玉米生长后期,由于其高度普遍在2.5米以上,又逢七八月夏季高温,玉米地里温度过高,农户一般不太愿意进到地里进行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较重,当玉米受害较重时,一般减产 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王世济告诉记者,在玉米散粉结束15天后,采用热雾工程施药技术综合防治玉米后期病虫害,用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毒死蜱等药剂防治穗蚜、穗螟等虫害,采用咪鲜胺、戊唑醇等药剂防治玉米叶斑类病害,可保证高产田玉米收获时活秆成熟。

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安徽省农户早收玉米现象严重。一些农户9月下旬就开始收获,而此时玉米籽粒不饱满,含水量较高,千粒重低。王世济对记者说,就隆平206来说,与2013年相比,今年高产创建示范田的收获期推迟了一周,每日千粒重可增加3克,测产地块的亩产提高了42.16公斤,在今年玉米锈病大发生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亩产958.8公斤的产量水平。适时晚收,收获时庐玉9105千粒重高达404克,对创出1049.9公斤/亩新纪录的作用也是显著的。

“不仅仅高产创建示范点创出了历史最高纪录,就是80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也有750公斤,比其他农户玉米单产高出20%以上。 ”徐淙祥满怀信心说,皖北玉米仍然具有增产潜力,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依然有实现的可能。王世济已经开始规划明年的玉米创建计划,“现在安徽省皖北地区玉米平均单产不到400公斤,”他告诉记者,明年准备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推广,由点到面,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力争达到700公斤以上。

新闻推荐

书记贪腐,全县重要部门就“塌方”40余落马“父母官”现象透视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批发”官帽敛财,奢侈品、豪车“任性”买,将“高人”奉为上宾、“辟邪符”随身带……从2015年2月江西省会昌县委书记傅春荣被查至今,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旗)中,40余名县委书记...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