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何避免流浪少年滑向违法深渊考验救助机制

安徽商报 2015-10-14 03:09 大字

[新闻背景] 14岁,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从阜阳市太和县来到合肥,浪迹都市的明明却过着与普通孩子截然不同的生活:自幼父母离异,后被母亲舍弃。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没上户口,他以砸车玻璃偷窃为生,更愿意钻进车厢里“一睡方休”,满足所谓的安全感和思乡情(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05版)。

因为未满16周岁,明明在数十辆私家车上胡作非为一通后,被民警训诫教育遣送到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返回原籍。送孩子离开时,办案民警李强忧心地说,“如果这孩子不好好改正,监狱的大门早晚等着他。 ”

痛心的是,明明的故事并非个例。 2012年,合肥宿州路太阳城商场内,一名流浪乞讨的女童在单亲妈妈的教唆下,以行窃一部手机奖赏一块蛋糕为由,被店方和警方抓住。类似事件令人唏嘘,更引发公众深思:如何避免城市流浪少年的人生滑向违法犯罪?

在心理专家看来,如同14岁的明明,很多流浪少年正处于“青春炸药包”年龄,性格塑造上很容易进入歧途,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过早进入社会上的歪道,往往让他们的三观变扭曲。

笔者以为,如果“三观”可以由社会机构和心理专家帮忙扶正,那么真正考验社会救助机制的,则是孩子的监护人严重失职的情况下,由谁来监护孩子的成长,监护权如何移交?

教育训诫,移交遣送,明明最终踏上了返乡路。民政部门人士称,孩子的老家在阜阳市太和县,不管是上户口、上学还是申请低保都得回老家办。可以预见,如果当地的救助不能跟上,明明很可能陷入“回到城市、继续违法、再被遣送、再回到城市”的无解循环,因此,笔者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群策群力,从户籍落实到生活保障乃至心理疏导,全方位给予明明救助,对类似的流浪少年,社会需要构筑一个温暖大家庭,才能避免他们再走回头路。 □吴洋

新闻推荐

产业集聚沃土 创新孵化高地太和打造现代医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 被誉为中国药市“晴雨表”

太和打造现代医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 被誉为中国药市“晴雨表”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