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户收秸秆 禁烧有办法

阜阳日报 2015-10-19 08:27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

正值秋种忙季,10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颍州区三塔镇倪寨村,只见连片的土地已经翻整一新,正待秋种作物下地。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只不过却很少见玉米秸秆的踪迹,空气中也闻不到焚烧秸秆的味儿。

秸秆回收成宝贝

   “现在秸秆都成宝贝了,谁还舍得扔在地头或烧掉啊。”上午10点多,在倪寨村秸秆收储点,倪寨村葛庙自然村村民吴怀军拉来满满一三轮车玉米秸秆,过磅称重,做好记录。聊起村里处理秸秆的新变化时,吴怀军作出以上回答。

今年58岁的吴怀军午季种了12亩玉米,秋收亩产900斤左右。按市场价出售,每亩地收益近700元。此外,每亩地还可产六七百斤秸秆。自从秸秆可回收再利用后,以每吨秸秆60元的价格算,平均每亩地秸秆可收入20多元。

“收完玉米后,我已经拉了20多车秸秆过来了,还没拉完。等所有的秸秆都卖完,估计能收入近300元。”吴怀军说,虽然钱不多,但相较于往年一文不值来说还是挺不错的;同时,这种秸秆回收方式也为农村处理秸秆提供了有效途径。“前些年,若是赶着秋种,满地的秸秆只能一把火烧掉;再不然就是随意扔在田间沟头。长久下去,对空气和地表水都会造成污染。而往年每到秋收秋种时节,也是咱农村人最难熬的时候。”

大户返乡收秸秆

秸秆回收与综合利用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正是赵兴林一家返乡收储秸秆的初衷。当天,吴怀军的一车秸秆称完重量后,赵兴林的儿媳妇挺着大肚子在一旁做记录;收储场内,赵兴林的儿子赵楠楠则指挥着车辆有序堆放,风起灰尘飞扬开,难免灰头土脸的模样……

赵兴林是三塔镇周赵村村民。早年在沿海一带务工,并在广州办了一家小型家具厂,一家人苦心经营,生意还算过得去。随着年岁渐长、市场竞争加剧,回乡发展成了赵兴林越来越强烈的想法。2013年前后,赵兴林回乡了解到秸秆处理的难题,看好秸秆回收加工的市场前景,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他决定返乡做秸秆收储生意。

“2014年上半年就开始筹备了,共投入80多万元,在倪寨村流转了55亩地,又购进粉碎机等机械,当年秋季就开始回收秸秆,粉碎后打捆出售。”赵兴林告诉记者,当初设想得很好,但终究没有经验,虽然收了不少秸秆,但粉碎机太小、加工慢,而且没保存好,导致秸秆质量差,销路不好,第一年亏损近20万元。

首次尝试失败,一度打击了一家人的信心。但赵兴林依然坚持,“我想,既然干了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好。”今年上半年,得益于政府购机补贴优惠政策,赵兴林追加投入,购进大型粉碎机。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午季结算时,赵兴林一家总算有了近2万元的盈余。

秸秆收储见效益

   趁热打铁,在午季回收秸秆的基础上,赵兴林在临村开辟了4个小型秸秆收储点。“今年从9月29日开始收,现在已收了8000多吨,整个秋季结束,估计能收个万把吨。”赵兴林说,将其中优质的秸秆粉碎后卖给饲料厂,加工成颗粒饲料,一般每吨售价在400元左右;质量稍次点的秸秆可以卖给发电厂当燃料,大概能卖到290元一吨。“如果都卖出去了,经济收益还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生态效益也看得见。”赵兴林说。

新闻推荐

太和惊现“最牛”违法车

半年被扣108分、罚款2万多元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