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锦瑞红薯粉 热销东南亚

阜阳日报 2015-08-18 08:3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任秉文

秋季红薯还未上市,眼看库存的红薯半成品将要告罄,太和县赵庙镇锦瑞家庭农场主孔娟很是着急。“我们红薯淀粉基本都是销往东南亚国家的,眼下货期催的紧,可我们却没有原料,生产不出来啊。”别人的红薯都是就地消化,可在这里却成了出口东南亚市场的热销品,而且加工红薯淀粉的技术包含发明专利。农场的今天,或许连初始创办者范子山也未曾想到。

2010年,孔娟的公公范子山,离开了国内一家大型淀粉制品公司销售经理的岗位,返乡流转土地种起了红薯。在淀粉销售领域工作多年的范子山清楚,单纯地依靠农产品种植和销售,远不如深加工附加值高,因此,返乡创业之初,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上。2012年,其研发出了“红薯淀粉快速沉淀”技术,使红薯淀粉的纯度、白度和出粉率大幅提高,通过该项技术加工而来的产品更是迅速在市场上走红。

2013年,年过六旬的范子山开始“放手”种植管理,指导儿媳孔娟在原有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太和县锦瑞家庭农场。

“有这么好的基础,我们接手过来,更要把农场做好。”为了进一步加快农场发展步伐,孔娟在接手农场之后,向农产品生产工艺研发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2014年,其还斥资700多万元,专门引进了一套国内先进的红薯淀粉加工设备。

孔娟的努力,换来了“淀粉型甘薯新品种高产栽培新技术集成应用”等多个省级科研成果的面世,以及不断增多的产品订单。其生产的“紫山高品质红薯淀粉”还被认证为安徽省高新产品。由于生产工艺先进、产品质量可靠,一些东南亚地区的外商也找上门来,主动洽谈建立合作关系。

“现在,农场生产的红薯淀粉中大约有70%以上都是外销。”孔娟不无自豪地说,目前,农场已与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等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农场每年生产的3000吨淀粉中,至少有2000吨销往海外市场。

“外商很注重产品的质量,农场生产的淀粉,无论是原料还是加工技术,都很符合他们的标准,所以销售不成问题。”通过将红薯深加工、卖向海外市场,农场获得的收益能比普通的红薯种植户多出好几成。“直接卖的话,一斤红薯也就几毛钱,但我们加工成红薯淀粉之后,利润最少能够提高两成多。”孔娟介绍,2014年,农场共实现销售收入5400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于对红薯的深加工。与丰厚利润同样重要的是,由于淀粉畅销,自有的500多亩红薯种植规模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农场带动周边不少农户种植红薯,使他们的种植收益明显提高。

“我们产品出口比例已经不小了,下一步,我们准备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孔娟告诉记者,今年,锦瑞家庭农场一次性投入42万元筹建了“中国淀粉网上商城”。待这个网上采购销售平台投入使用后,农场的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将更加便利,市场将更加广阔。

新闻推荐

走在工业路上的姜楼村

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文 特约摄影 董浩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