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拉长产业链 红薯效益增

阜阳日报 2015-06-20 08:49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6月16日,一场喜雨有效解决了连日高温晴朗天气造成的土壤墒情不佳问题。春争日,夏争时。当天下午,正值降雨间歇,太和县三塔镇田龙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国田开始带领家庭成员移栽红薯苗。“我种植的是薯王16,既脱毒,产粉率又高。秋季将收获后的红薯加工成粉丝、粉皮,一亩地效益达7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夏种中,三塔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加了当地红薯种植面积,推动红薯深加工产业发展,以此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塔镇东河村村民刘国田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目前流转土地五六十亩,西瓜和其他粮食作物占了30多亩,剩下20多亩全部种上了红薯。”刘国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近年来,鲜红薯平均每亩产量在25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0.8元计算,每亩有2000元收入,比种大豆划算。如果加工成粉丝的话,每亩800斤粉面可产700斤粉丝,按照10元一斤的价格计算,收入能达到7000多元,与卖鲜红薯相比,一亩地能增加3倍多的收入,效益十分可观。

“我现在购买了专门的红薯深加工设备,在家就能加工红薯,今年种植20多亩红薯,也给我们的红薯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刘国田笑着说,通过清洗、粉碎、过滤、澄芡、(粉、漏煮、冷冻、晾晒等诸多环节,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红薯的增值。

三塔镇大面积种植红薯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三塔镇党委、政府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带领全镇人民着力发展“三粉”经济,镇政府牵头,先后从太和恒进种业引进脱毒红芋、“淀粉王”等优质品种,提高红薯亩产量,为发展“三粉”加工业提供了富足的原料来源。随后,又大力引导农民打破生产产品季节性限制,使“三粉”加工实现了由传统手工加工工艺到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和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型经营到以冷冻厂生产为主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据了解,目前,该镇有“三粉”加工专业合作社26家,加工户30多家,年加工“三粉”4600吨,生产的粉面、粉丝、粉皮主要销往山东、上海和浙江嘉兴等地,从业人员近千人,“三粉”加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由于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多数家庭只种一麦一豆,虽然省事,但不能增产增收。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镇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三塔镇镇长武永鹏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受连续种植和红薯茎线虫病影响,红薯效益下降,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今年年初镇党委政府积极与科研院所进行联系,寻找优良红薯品种,克服茎线虫病的影响,消除村民种植红薯的后顾之忧。今年夏种以来,镇里更是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按照调新品种、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通过举办科技讲座、下派技术人员田间指导等方式,引导群众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据统计,该镇今年夏季红薯种植面积达15000亩,加上春红薯种植面积,红薯种植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

新闻推荐

大时代的大见证

读《阜阳市志》(1986~2010)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