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时代的大见证

阜阳日报 2015-07-09 08:45 大字

[摘要]读《阜阳市志》(1986~2010)

  姚登恒

阜阳市志》(1986 ̄2010)出版了,捧读这部220万字的宏文巨制,仿佛站在高山之巅回望刚刚走过的征程,使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志书所记载的25年是阜阳历史上大发展、大变革、大震荡的25年。这25年间,财政收入从1985年的2.90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8.1640亿元,不,还应该加上被划为亳州市的42.37亿元,也就是130.534亿元。粮食总产从1985年的431.8万吨,增加到530.1万吨,加上划为亳州市的461.99万吨,则为992万吨。工业产值从1985年的20.41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1.5亿元,加上划为亳州市的116.59亿元,则为358.09亿元,几乎都是数倍数十倍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是如此,一股盛世之风洋溢在字里行间。志书对这一时段阜阳发生的几件重大改革项目作了详尽的记述,如首先在太和县试点的农业税费改革中,创造出“税费征实,每亩百斤,午六秋四,政府定价,粮站代收,财政结算,税费分流,三年不变”的模式,以后在全国推广,对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稳定农村起到了巨大作用。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阜阳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做出的又一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期,阜阳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大城市打工的时候,一度被当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当成洪水猛兽般拦截遣返,个别大城市把他们那里出现的社会治安、就业等方面的消极现象统统归结为安徽打工者,有的甚至直接点名归结为阜阳打工者。在这种情况下,以地委书记秦德文为代表的阜阳地区的领导人在全国各种讲坛大声疾呼,并争得理论界作为一个改革中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终于为农民工正了名。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除了国家制定了政策,自己抓住了机遇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民工做出了贡献。没有亿万拿着最低而且经常被克扣的工资、住着简陋工棚、钻进下水道爬上脚手架的农民工,哪里有他们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亿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也等于接受了市场经济的培训,反过来促进了农业地区的发展和进步。而在开创这个局面的过程中,阜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阜阳市在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巨大成绩。以前在阜阳几乎为空白的领域,二十多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以八里河、生态园为代表叫响皖北的旅游产业在志书中也得以青史留名。

在这25年间,阜阳经历了区划调整的大变革,亳州独立单列,阜阳地区变成了阜阳市,市县合并、撤市设区等,加上机关部门和乡镇乃至村的反复分合,给阜阳的政治经济乃至干部队伍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阜阳经历了大震荡,也有极个别党的领导干部蜕化为贪腐分子,使阜阳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现在志书客观直面这段历史加以记述,这对后人应该是一个有力的警示。

志书浓墨重彩地记述了阜阳各界的先进人物,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青年卫士,十大公益之星,十大孝星,十大寿星,十大孝子,其中奋战非典赢得人民日报为之致敬的刘晓琳,身残志坚坐着轮椅坚守讲台的任影,为残疾人和老人义务理发50年的孙玉安,收养503个孤儿的王家玉,靠为人洗脚为生却多年坚持救助他人的刘丽,多年精心护理使瘫痪妻子重新站立起来的现役军人王现伟,20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公婆的许月兰,靠诚实守信到北京打工承担国家大剧院和奥运工程多年无事故并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奖章的马虎,冲进火海救出两个孩子自己却全身80%重度烧伤的农民工徐义胜,敬业爱岗,自己遇到大难却向人间献出大爱的高思杰等等,都是名扬全国的先进典型。正是通过这些先进典型为代表的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提升了阜阳的正能量,改变了阜阳曾经因动荡带来的负面影响,阜阳人又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站在亿万国人的视野里。志书记下他们的贡献,这是弘扬正能量的有效手段。

为了传承历史文化,志书写下161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又为734个历史人物列表留名。这里面有两广总督徐广缙、四九起义领导人魏野畴等影响很大的人物,更多的是民间的草根人物,如农民作家潘永德、农民剪纸艺术家程建礼,为香港回归献纪念笔的曹如章,在抗洪斗争中牺牲的大队书记沈恩久,英年早逝的青年作家陈焕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志书中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方法,把属于旧阶级旧政权的人物一视同仁地列入其中。如曾先后在倪嗣冲、冯玉祥部后又投降汪精卫政权但一度抗日立下功勋的秦庆霖,参加过保卫阜阳战斗的国民党驻军副军长潘善斋,率部与日军作战英勇献身的国民党军队副团长王朝贵,长期担任国民党军官解放战争中才投诚的李亚东等等。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给上世纪50年代以后长期担任国民党高级军官直到担任国防部长的张国英写了传记,对历史人物不再标签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长期以来,人们称国民党政权为伪政权,国民党军队为伪军,在其中担任过职务的一律加上“伪”字比如伪县长、伪乡长、伪连长等等,大家都习以为常,仔细推敲则不妥。这种提法在本志书中没有出现。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本志书专门列出艺文一章,收入古代颍州西湖诗词342首,古今颍州西湖文赋24篇,在书中占据了整整11万字的篇幅。如果哪个人想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恐怕得成年累月还未必能搜集齐全,如果想学习研究,这一部分就够一本专著。全国2000来个县市600多个地市都在修志,还有没有这样修的?我没看过、看不到,也不准备看,但我敢说:极大的可能是没有了。因为这需要学者的视野、专家的品位。因而我劝有了这部书的朋友千万珍惜,不要多少年后想看而求告无门。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志书也难免有疏漏。仅依据本人手头掌握的情况,现代人物部分的资料可以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资料的征集和收集工作方面要更加广开渠道。修志其实是全民的事情,特别是向热心而且懂行的人征求线索,吸收他们参与讨论,肯定可以收到集思广益之效,志书资料性的丰富全面,也将更加体现出其存史、资政、教化的价值。

新闻推荐

上半年全市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6亿元

同比增长12.9%,增速居全省首位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大时代的大见证